-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足迹,嵌入大西北的黄土地.doc
足迹,嵌入大西北的黄土地
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巍巍秦岭到天山南北,从黄河之滨到塔里木河,从河西走廊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支由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东方网新闻记者组成的多媒体联合报道组,越山峦?『庸却└瓯诰?荒漠,第一次踏上了西行万里的新闻长征路。
历时一个半月、行程超过1.3万公里的上海“2000西部行”报道组,成功地穿越采访了陕西、青海、甘肃、新疆的40多个县市,完成了上海媒体“集团军”外出采访的一次壮举。大西北留下了沪上新闻工作者深深浅浅的足迹,灼灼烈日下,潇潇夜雨中,漫漫风尘里,都记载着上海记者跋涉的印证。
考验:时差与温差
行军式的采访,每天要向上海传送新闻,这样的工作方式对每一位西行记者都发出了极大的挑战。由于西部和上海存在时差,西部人在中午1时至4时喜欢睡午觉休息,而这段时间恰是上海西行记者采访的“黄金时间”,彼此之间很不“合拍”。进入西部以后,上视记者沈立炯经常没有心思吃午饭,因为每天上午要赶几百公里路,中午方能采访、编辑,下午5时就必须卫星传送,如此紧张的工作安排令他不敢懈怠。特别是到达乌鲁木齐的当天,为采访各地纷至沓来的客商,下午3时他和主持人印海蓉匆匆赶到机场。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浪费,印海蓉顾不上喝口水就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沈立炯在赶回卫星传送现场时一边编片子一边写稿子,终于在2小时内完成最紧张的采访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在三四小时内完成一个新闻采访,所以外出采访的上视新闻中心记者犹如一支“突击队”,天天要和时间赛跑。由于身处他乡,许多新闻的背景资料都不熟悉,每天下午和晚上小沈还得承担资料收集和采访对象的联系工作,忙到深更半夜还算比较顺利的呢。
除了工作上的压力,西行报道组还面临气候的考验。7月15日,西部行联合报道组从312国道零公里处――上海人民广场始发后,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竟一直“纠缠”了两周。无论走过哪个城市和地区,天气仿佛都在“发烧”,而前方道路却日益艰险。位于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两省,许多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高温,滚滚热潮熏得人头昏脑胀。“劳动力”极其紧缺,上视首席主持人刘剑主动请缨揽下份外活,采访拍摄和主持两不误,确保团队每天采访工作不留“尾巴”。高温使西行队员口干唇裂,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每天疲劳到极点。谁知到青海西宁后,气温骤降二十多摄氏度,如此气候大变加上高原反应,一些队员出现感冒发烧、头晕恶心等症状。而到了河西走廊后,气温又开始反弹,剧烈的天气变化使西行队员防不胜防。
按照东部时间起床,根据西部时间休息,一天工作时间在14小时以上,这就是西行记者最平常的生活。然而由于人生地疏,上海记者在采访中还经常遭遇不可预见因素的干扰。8月16日,为了赶400公里路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拍摄日出景象和采访油井钻探人员,8名报道组成员清晨4时起床,4时半便披星戴月地行进在茫茫夜色中。汽车前行200多公里后,突然遇到前方有车祸,大面积的事故现场阻碍了交通。下车探路的队员遭到荒漠饿蚊的猛烈攻击,向当地人请教后大家准备后撤绕道进沙漠。谁知行驶了100公里,314国道消失在荒漠中。汽车必须在戈壁滩上的便道上行进80公里,而时速只能在30公里左右,并存在车辆抛锚的危险。因准备不足,拍摄大漠日出已经无望,权衡再三大家只得回撤。匆匆扒些午饭,大家就开始出门商借越野车、备干粮、请向导,下午2时半打点妥当的报道组再次向大漠进军,并于当晚入驻油田工棚。第二天一早就在茫茫戈壁上等待日出,大风吹得身着单衣薄裤的记者浑身发抖。随后,这支报道组小分队又跟随地质勘探人员进行采访,受尽了蚊子的欺凌。为了完成此次采访,报道组成员花费了2天时间,行程达1500公里,大大超过原先的预算。
行路难,行路难
赶路,几乎成了西部行报道组的一项重要日程,每天有三分之一时间花费在赶路上。每一次赶路,领队黄乾明显得尤为紧张,隔天晚上就要研究行车路线,并反复论证其可行性。西行车队进入长靴状的甘肃境内后,重峦叠嶂、沟壑纵横不仅大大降低了车速,还“困死”了手机,令原先周详的报道计划被迫搁浅。每一次长途跋涉后,报道组长袁晔珉手上的报道计划就得重做一次,不少计划就是因为路毁而放弃。这两位每天凌晨3时才入睡的指挥官,在行进途中必须和瞌睡虫做斗争,因为他们是车队中不可缺少的“耳目”,得时刻提醒司机注意途中情况。
7月31日,西行车队从西宁经兰州到甘肃天水,700公里路程原计划8小时内完成,适逢多处国道因“病”整修,结果绕道山路,足足开了13个小时。弯弯绕的山路仿佛永远没有尽头,西行车队绕过一座座山梁后,眼前又是山川起伏。长时间的行驶,使驾驶员们精神十分疲惫,山道拐弯处还不时钻出一辆车与车队紧张“会面”,稍不慎,汽车就会被挤入万丈深渊。直到晚上9时多,前方山脚处突然出现一大排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