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平考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平考述.doc

  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平考述 【 内容 提要】 吴筠至迟在嗣圣元年(684),被度为道士,主度者应是潘师正。其后,兼修儒经。因科举不第,才笃志于道。道名日振后,被征至京师,入官方道士籍。后,入嵩山,师从冯齐整习正一之法。后,再次被召。有感于政局将乱,东下游居。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宣城。 【关键词】 吴筠/入道/游居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吴筠传》云:“少通经,善属文,举进士不第。”权德舆《中岳宗元先生吴尊师集序》(以下简称《集序》)云:“生十五年,笃志于道,与同术者隐于南阳倚帝山,闳览古先,遐蹈物表,芝耕云卧,声利不入。”[1](P2214) 其《酬刘待御过草堂》自叙云:“弱冠涉儒墨,壮怀归道真。”(孙望《全唐诗补逸》卷之十八)[1](P297) 可知他在青少年时期,对儒家经学比较熟悉,并曾参加进士 考试 。可能是由于应举不第的原因,才笃志于道学。 吴筠有志于道,首先涉及的是其入道、师承 问题 。《旧唐书》本传云:“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传正一之法,苦心钻仰,乃尽通其术。”《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吴筠传》云:“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道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师正”究其术。”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吴筠“师事潘师正为道士,传上清经法”[3](P277);“入嵩山学道,师事潘师正[4](P87) 今按:关于潘师正,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潘师正传》载:“师正以永淳元年(682)卒,时年九十八。 ”王适《体元先生潘尊师碣》载其卒年为嗣圣元年(684)夏[1](P1263)。两处记载略有出入。相较而言,王适主要生活于高宗后期、则天一朝,对潘师正生平的了解,要比五代后晋刘昫更为准确。所以王说要妥当一些。从嗣圣元年至天宝初年,潘师正去世已有六十馀载,吴筠怎么能直接师事他呢?这样看来,《新唐书》所载是有漏洞的。关于吴筠的师承问题,权德舆《集序》另有一说:“天宝初,元纁鹤版,征至京师,用希夷启沃,脗合元胜,请度为道士,宅于嵩邱,乃就冯尊师齐整受正一之法。初,梁贞白陶君以此道授升元王君,王君授体元潘君,潘君授冯君。自陶君至于先生,凡五代矣。”由此可知,吴筠在天宝初,实际上是师承冯齐整而受正一之法,是潘师正的二传弟子。但由此也不能否定吴与潘的关系。《旧唐书》为五代后晋刘昫所著,所言必有所据。细味其“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之语,实际上是说他在早年时期,在嵩山由潘师正度为道士。但由于潘年事过高,不久便去世。再加上吴筠当时年幼,潘氏不可能对他传授过多的道业,所以不能直承其精深的正一之法。因此,在道业到达较高的水平之后,不得不在天宝年间直接师承冯齐整 学习 此法。由此我们认为,吴筠在早年时期可能由潘师正度为道士,受度时间至迟在嗣圣元年;而传授其正一之法的是冯齐整。由于其生平传记,最早是由权德舆受其弟子邵冀元之请而写成,离其去世已有数十载,再加上道教素重基本道法的传承之序,故直接言其受法于冯,而未谈及受度于潘。而刘昫可能知道受度于潘事,但对受法于何人,不甚明了,故把受法之事一并归于潘。而《新唐书》因 时代 较为久远,更不能深察吴与潘、冯之间的关系,以至于出现了潘氏死后六十馀年尚传授吴筠道法的笑话。 在唐代,由于道教有国教之荣,为世人所重。如名道叶法善之家“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叶法善传》)。李含光其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彭聃之道,与天台司马练师子微为方外之交”(颜真卿《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1](P1523);其母琅琊王氏也出于信道之家。吴筠是否出身于这种家庭,已不可知。但这种浓厚的宗教氛围,使他可能在幼年便被度为道士。被度后,他并没有励志于道学,而是兼修儒经,以取功名。在进士不第后,并没有重回嵩山,而是“笃志于道,与同术者隐于南阳倚帝山”(权德舆《集序》)。现留有《游倚帝山》二首、《秋日望倚帝山》等诗。开元间,曾“南游金陵,访道茅山。久之,东游天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吴筠传》)。茅山、天台在当时均为道教圣地。李含光、司马承祯等有道名士均曾潜修于这些地方。在南游求道时期,可能和一些文士如李白、孔巢父等交游娱乐。《旧唐书·吴筠传》载:“筠尤善著述,在剡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尝于天台、剡中往来,与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石,人多从之。” 经过潜心修养、访道,吴筠的道法、文名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天宝初年,他被“元纁鹤版,征至京师”(权德舆《集序》)。居京期间,“请隶道士籍”(《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吴筠传》)。按:此道士籍与以前的受度为道士,不是一事。唐代为了加强对道士的控制,建有官方登记、统计、管理制度。湛然寺《佛祖统纪》(台南湛然寺印行,民国84年版)卷三九载:仪凤三年(678),高宗令道士宜隶宗正寺,班在诸王之次。又《旧唐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