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彝族抒情诗中的宗教美学.doc
当代彝族抒情诗中的宗教美学
当代彝族抒情诗中的宗教美学
如果讨论少数民族汉语写作的话,当代彝族诗歌写作是极具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批评现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吉狄马加开创了彝族诗歌的新局面以来,诸多彝族诗人选择进行汉语诗歌创作,彝汉双语的杂糅性、浩如烟海的彝族古典上如安东尼所言,他在诗歌中的祖先迁徙、他将故乡、祖地、古代彝族社会和现代民族身份划分中界定的彝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南高原、神启的语言等词汇,如同散发着光辉的珍珠点缀在诗人所编织的关于彝族原始宗教传统的谱系上。
普驰达岭又因西南民族大学的教育背景尤其重视诗歌中彝族身份的强调。如他在《石之语》中写道:太阳是支格阿龙的/月亮是蒲莫例依的/天地是阿苏拉则的/石头是阿达阿嫫的/太阳的高度是阿达的/大海的宽度是阿嫫的/雄鹰的速度是天空的/锅庄的温度是彝人的/太阳请带上彝人千年的荣耀吧/月亮请把远古的眷恋叠成翱翔吧/雄鹰请将毕摩的祈祷带给天菩萨吧/石头请把彝人矗立成天空的高度吧。这种颂歌式的抒情如上文所言,是一个完整的对于民族自我关系的叙述。丹纳在《艺术哲学》里曾提出,时代、种族、环境三要素会对文学和艺术作品造成影响,诚然,彝族诗人的汉语写作中通常存在着对宗教传统和地理环境的诗性言说,存在于彝族人日常生活中的意象雄鹰、锅庄、存在他们神话传说和经文中的支格阿龙、蒲莫例依,被诗性的排列在普驰达岭的诗中,固化的象征物渐渐散发出古老传统和现代诗歌之间充满魅力的异质性。
2013年初,彝族诗人阿索拉毅组织了一场以歌颂甘嫫阿妞为题的同题诗歌比赛,比赛得到诸多彝族诗人的热烈回应,普驰达岭的诗《甘嫫阿妞》也在其中,后被收入其新书《石头的翅膀》。《甘嫫阿妞》是彝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史诗,史诗的大概内容是,明代的峨边彝族地区,有一个绝色姑娘名为甘嫫阿妞,地方官员治达打算强聘为妾。姑娘经历了誓死不从、翻墙出逃、被擒入牢之后,最终用五色丝线做成的绳子自缢,捍卫了贞洁与尊严。
普驰达岭在其组诗《甘嫫阿妞》中写道:一颗挂在古候谱系树上生长的果实/可以让所有远道而来的路人/在佳支依达/在甘尔普铁家族/可以温暖地靠在家谱中高枕无忧/在父子连名的谱系里成群结队/日渐成长在彝人世俗的山头迎风而动在那些寒风凛凛的夜晚介施瓦拉再厚/也无法感受阳光遍布的山脉/在那些风雪厚重的年代火塘柴火再旺/也温暖不到火史山梁子风寒地冻的时代/只有美丽的甘嫫阿妞被歌谣风化为溢满芳香的名字/被后人摘下在接近岁月的嘴边
和其他诗人不同的是,普驰达岭的这首诗依然介入了宗教审美的元素。在这首诗中,诗人试图通过重述彝族历史传统的谱系来完成一项对民族认同的重新构建。古候是凉山彝族分支的一个支系,正是因为父子联名的传统,彝族的家支分布脉络才得以完整的传承下来。随后,诗人又使用了彝语方言中地名佳支依达(峨边),这也是普驰达岭诗歌的重要特征,彝语和汉语的双重杂糅使得诗歌更具有陌生化的效果。歌颂甘嫫阿妞,是这首诗歌的主线,以悲伤之情和时间线索来表述这个典故,更能够体现被言说者的现场感,而整首抒情诗以彝族传统史诗的叙述方式为范例,而以陌生的方式从内在的现场向外延异。
在他的《石头爬满祭祀的语言》中,他如是写道:躺在毕摩舌尖上舞蹈的祭词朝着水的源头/和归祖的方向在回望与追赶中/一眼山泉被断流一颗杉树被砍落/一个火塘被点燃一窝石头被迁徙/一个灵魂被超度/一个家支被安抚比起抒情诗的特征,这首诗更像是一首叙事诗。毕摩是彝族宗教仪式中的主持人,毕摩在唱述祭词,循着《指路经》的指点,他显然是在主持一场葬礼,为死亡的彝人超度,使得他看到回到祖地的方向。因此,仪式占据了这首诗的主体部分,火塘、杉树、山泉、石头等地理景观和历史记忆一起,被诗人构建成了彝族共同体的日常经验。
普驰达岭曾经在《母语之乡的呼唤喜德彝族现代诗歌作品选编》中如是评价彝族诗歌:它们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乡村的隐喻符号杂糅混合,民俗细节被审美观照,串联交织出一部大凉山彝人的诗歌口述史和民族志。这些彝族诗人那充满个性的审美叙事与品质,同样在即将出版的此书中得到呈现、凸显与表达。也就是说,诗人自始至终高扬着彝族文化创作的旗帜,并且进行了用汉语进行本民族文化创作的实践。他的诗歌中的宗教美学还体现在,语言作为诗歌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从来都不曾从修辞中缺失。普驰达岭将母语放置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将母语元素和宗教元素糅合在诗歌中,也是普驰达岭写作的创新之一。如他在另外一首代表作《火塘从雪的皱纹中起身》中如是写道:
爽朗的母语发颤的辅音她们四肢舒展眼含泪花/一切快乐和忧伤将撕开火一样的胸膛/被雪光烛照的神龛注定要盘活所有逝去的面孔/四方神灵已盘坐于火塘的上方/准备接纳毕摩指路归祖的祭词/那些久远的记忆和荣光/就躺在火塘边一如既往地燃烧灿若星河的岁月/我们迁徙的背影也将如先祖跨过倔强的河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