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wanglijuan008.doc.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章编号:wanglijuan008.doc

 HYPERLINK  本文更多信息请登陆  HYPERLINK  中文word文档库 文章编号:wanglijuan008.doc 文章位置: 第六章 第九节 当代欧美教育思潮本文由【 HYPERLINK 中文word文档库】 HYPERLINK  搜集整理。 HYPERLINK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论斯宾塞教育目的理论的意义和影响 刘 世 民 长期以来,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厘定,其一是对社会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态度和倾向,其二是对社会要素及个人要素的诸多细目的态度和倾向。前者决定了教育目的的重心,反映出教育目的的总体面貌。有两种表现形式,要么强调受教育者社会共性之养成,要么重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社会要素和个人要素的子项进行筛选,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具体格局,或重道德,或重智慧,或重知识,或重能力,如此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关系和要素间充满着矛盾。教育家们基于不同的出发点,不断地在这当中寻求协调。教育目的也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版本。在审视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时,我们不仅应当联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还要把它们放在理论发展的历史中加以分析、判断,从而辨明它们的意义和影响。以这样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的教育目的理论,我们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 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的理想价值观(或内在价值观)和以社会效率为基点的教育的工具价值观(或外在价值观)在古希腊时期已经有了充分的表现。斯巴达代表着教育中的社会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整固社会结构为教育的核心议题。这种教育模式被柏拉图理论化,从而形成西方最早的教育工具价值理论体系。雅典的教育则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谋求个人的和谐发展。这种实践被亚里士多德总结概括,成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潮之滥觞。古罗马时期,教育的社会性被强化。这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帝国统治的需要使然,也与罗马人的气质相吻合。中世纪基督教以一种特殊方式再现这种思维模式。神性和教会的一统天下需要个人的绝对服从,教育目的当然以神为中心。正是由于中世纪教会对人性的极端压制,才导致了文艺复兴以爆发的形式重塑人的形象,体魄、智慧、学识、能力等等成了教育所向往的目标。崇尚人性解放是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中最浓重的一笔。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文主义者无法完成在教育中人性回归的使命,但它们的遗志却被一个法国天才所继承和发扬。人类对教会价值观乃至整个旧文化思想体系的真正彻底的反击是从卢梭开始的。他高举着“自然状态”和“天赋人权”的大旗,建立起以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可以说,真正的现代教育在精神上是以卢梭为起点的。卢梭的偏激只能被理解为教育观上的矫枉过正。 然而,就理论自身的发展而言,直到近代,教育价值和目的学说仍然停留在玄学阶段。追求抽象的、超越时空的普适性成为一种通病。这直接导致了旧的教育目的(理想)虽然美妙,却始终无法具体化为教育操作方略。第一个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试图加以解决的人是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 赫尔巴特在教育目的理论上是一个过渡性人物。他一方面固守传统教育目的观,心中揣着社会秩序的律条,把德行视为“整个教育目的的代名词”[1]。另一方面又觉得一元的教育目的有悖教育的本质。他指出:“从教育的性质说,要在教育上有可以遵循的统一目的是不可能的;简单的理由是因为每一件事须从这一思想出发:即教师必须在儿童身上看到他的成年,因之学生们在将来居于成年人的地位所面向的种种目的,就一定是教师当前所应关心的事;他一定要事先为达到这些目的,使他作内心的准备。”[2]赫尔巴特意识到,由于社会分工的现实,学生将来必然面临种种职业选择。因此,应当在既保持对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成员的一般要求(教育的一般目的)的同时,又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差异设定某些亚目的———“多种职业准备”。尽管赫尔巴特没有也不可能展开和完善这一理论,但他却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为教育目的的厘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把一元的教育目的分解为多元的亚目的,以便于操作。此后,教育目的理论富于意义的演绎重点就是寻求细目(要素)的合理而完善的划分、筛选和搭配。美妙而抽象的观念让位于实实在在的利益兼顾。这一过程始于赫尔巴特的构想而成于斯宾塞的框架。 二 斯宾塞“幸运”地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1819—1901)。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英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二等农业国家变成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帝国。工业革命完成以后,英国成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场”。1850年,其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日不落帝国”踌躇满志,斯宾塞也“骄傲”地以为自己生活在人类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anqian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22413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