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北地区常见鱼病的防治.doc
西北地区常见鱼病的防治
西北地区常见鱼病的防治
.L.随着当前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养殖单产的不断提高,养殖范围的扩大,养殖密度的提高及养殖时间的延长,鱼病的发生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养殖户和养殖技术人员面前,并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现将多年来在鱼病防治方面的经验和方法介绍一下,供广大水产养殖者借鉴。
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主要有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和非寄生性鱼病。
1 细菌性鱼病
1.1 打印病 病原体为点状单胞菌亚种,发病症状主要是鱼的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在鱼体前部,病灶处出现圆形或卵圆形,不规则红斑,表皮腐烂,鳞片脱落,病灶处像印章因而得名,严重时病灶不断扩大,加深形成溃疡,行动缓慢,食欲减退,直至死亡。该病主要危害鲢、鱅鱼,以夏秋28 ℃~30 ℃为高发期。治疗方法是:痢特灵全池泼洒0.20~0.30 mg/kg;四环素软膏涂抹病灶处;注射金霉素每千克鱼5 mg;二溴海因0.20 mg/kg,每周1次。
1.2 赤皮病 病原体为荧光极毛杆菌,发病鱼体表两侧及腹部、皮肤发红,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各鳍基部充血发红,蛀鳍现象明显。主要危害草鱼,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是引起草鱼死亡的主因,严重时造成绝产。防治方法是:彻底清塘,操作谨慎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种放养前用漂白粉(5~10 mg/kg)浸洗消毒30 min;弗苯尼考制成药饵投喂(30~50 mg/kg/鱼);每天投喂两次,连续3~5 d;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0.20~0.30 mg/kg全池泼洒;光合细菌全池泼洒5 mg/kg。
1.3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危害所有养殖鱼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高温季节最易感染流行。病鱼体色发黑,尤其头部明显,形成乌头瘟。离群独游,行动缓慢,食欲减退,鳃丝腐烂、脱落,鳃盖骨内侧常被腐蚀成圆形的不规则的透明小窗。防治方法是:挂篓,每篓100 g漂白粉,严重时泼洒漂白粉1 mg/kg;聚维酮碘0.0 375 mg/kg全池泼洒;大黄2.50~4 mg/kg全池泼洒,每千克大黄用20 kg氨水(0.30 %)浸泡过夜,第二天连药带渣泼洒入池;大黄粉拌饵投喂;痢特灵全池泼洒0.10~0.20 mg/kg或拌饵投喂(5 kg/50 kg鱼),3 d为一个疗程;庆丰霉素(0.25~0.50 kg/50 kg鱼)拌饵投喂,3~4 d为一个疗程。
1.4 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体为点状产气单孢菌,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行动缓慢,离群独游,肛门红肿突出,食欲减退,甚至绝食,肠壁充血发炎,弹性差,肠内无食物,有大量乳黄色黏液。该病主要为害草鱼、青鱼,鲤鱼也有发生,从鱼种到成鱼均可受害,发病时死亡率高达90 %,水温18 ℃以上流行,25 ℃~30 ℃为发病高峰,常与烂鳃、赤皮病并发。防治方法是: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用漂白粉10 mg/kg浸洗消毒,发病季节每半月(1 mg/kg)泼洒1次;大蒜拌饵投喂(每100 kg鱼每天用大蒜500 g捣烂另加200 g食盐拌饵),每天1次,3天为一个疗程;痢特灵第一天1~2g/10kg鱼拌饵投喂,第2~6天减半,一周为一个疗程;穿心莲0.75 kg加食盐0.25 kg,拌饵1 000 kg投喂,每日1次,连用7 d。
2 真菌性鱼病
鳃霉病病原体为鳃霉菌属,寄生于鱼体鳃组织,堵塞血管,导致鳃组织血液循环障碍,鳃呈苍白色或粉红色,严重时鳃组织器官破坏,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黏液增多,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甚至整个鳃呈青灰色。一般流行5~7月,从鱼苗到鱼种均可感染,当水质恶化,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时极易爆发该病,死亡率极高。防治方法是:彻底清塘,定期加注新水;发病季节每月泼洒生石灰1~2次(25
mg/kg);兽用红霉素0.30~0.50 mg/kg全池泼洒;利凡诺1~1.50 mg/kg全池泼洒;漂白粉1 mg/kg全池泼洒。
3 寄生虫病
3.1 车轮虫病 病原为车轮虫和小车轮虫。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阶段,流行的高峰季节为5~8月,水温20 ℃~28 ℃。寄生在.L.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防治方法是:鱼种放养前用硫酸铜8 mg/kg,浸浴15~30 min,或用高锰酸钾10~20 mg/kg,浸浴15~30 min;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70 mg/kg,配制成合剂后全池泼洒1次;苦参碱溶液0.40 mg/kg,全池泼洒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