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IC 习题
DIC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获得性的、以血液凝固性先升高而后降低为特征,表现为先发生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而后转为出血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病理过程)。
2.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及纤维蛋白(Fbn)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或Fg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是DIC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主要由于微血管腔内存在纤维蛋白丝形成的细网,血液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红细胞被切割、挤压而引起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各种裂体细胞。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主要是检查X片段的存在。其原理是:如果患者血浆中含有较多FDP/FgDP的X碎片并与纤维蛋白单体(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当把硫酸鱼精蛋白加入到这种血浆后,可以使血浆中的X碎片与FM分离,被游离的FM相互聚集,血浆自动凝固,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则3P试验阳性。DIC时,3P试验呈阳性反应。正常人血浆3P试验阴性。
.抗凝血酶-(AT-):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可与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的Fa、F、Fa、FXa、Fa等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从而“封闭”了这些因子的活性中心并使之失活,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AT-的活性可被肝素显著增强。
.组织因子(TF):是由26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跨膜糖蛋白。它由损伤的组织、细胞释放(或暴露)出来,并与F/Fa结合,在磷脂和Ca2+存在条件下,a-TF复合物激活FX和F,从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或称组织因子途径)的凝血反应。TF作为F/Fa因子的受体,与细胞信号转导、血管再生及胚胎发育等功能也可能有关。
凝血因子(F):F(又称接触因子或Hageman因子)在血液中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它可通过与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如胶原、内毒素等)接触而被激活,也可通过激肽释放酶、纤溶酶、胰蛋白酶的作用而被激活。活化的Fa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反应。
蛋白C(PC):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属蛋白酶类凝血抑制物。它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凝血酶与TM形成的复合物可将PC活化成激活的蛋白C(APC)。APC具有水解(灭活)FVa、Fa的功能,起抗凝作用。
参考答案:
三 问答题
1.试述休克与DIC的关系。
答:DIC和休克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1)DIC可引起休克,即DIC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器官血液灌流量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其发生机制的要点是:广泛微血栓形成;血管床容量增加;血容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
(2)休克可引起DIC,即休克可引起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和凝血酶大量生成。其发生机制的要点是:各型休克进入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后,血液浓缩、血液凝固性升高,加上血流变慢、酸中毒加重、肠源性内毒素产生增多等,可引起DIC发生;感染性休克时,病原体及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及内源性凝血途径;创伤性休克时,TF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因此,感染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容易引起DIC发生。
.试述DIC的发病机制?
答:DIC的发病机制要解决DIC如何发生(起始环节)及如何发展两方面的问题。
(1)DIC的起始环节主要有:组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细胞损伤,如红细胞大量破坏、白细胞大量破坏;羊水栓塞、异常颗粒物质入血、急性胰腺炎及外源性毒素等其他激活凝血系统的途径。
(2)DIC的发展规律及机制:凝血系统最先被过度激活,血液中凝血酶大量形成,加上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导致DIC早期以血液凝固性升高为主,出现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必然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加上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及FDP/FgDP形成,使血液进入低凝状态,出现多部位出血。
.简述DIC的出血特点及发病机制?
答:(1)临床特点:出血常为DIC的最早临床表现;多部位严重出血倾向是DIC的特征性表现;不易用原发病或原发病当时的病情来解释出血的原因;常合并休克、栓塞、溶血等DIC的其他表现;常规止血药治疗效果欠佳,往往需要用肝素抗凝结合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综合治疗。
(2)发生机制:凝血物质被大量消耗;继发性纤溶亢进;FDP/FgDP形成。 血管壁损伤。
. 简述DIC的分期和临床表现?
答:分三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临床表现为: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
.简述DIC的诱因及作用机理?
答:DIC的常见诱因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降低其处理、清除已经激活的凝血因子的能力;肝功能严重障碍,使体内凝血与抗凝血及纤溶作用的平衡发生严重紊乱;妊娠后期孕妇血液中血小板及多种凝血因子增多,而具有抗凝作用及纤溶活性的物质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酸中毒、微循环障碍、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2.100%《货币银行学》题库(胡曙光)(1).docx
- 新《飞机结构与系统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doc VIP
- 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27页】.pptx
- 超星尔雅学习通《中国陶瓷赏析与器物陈设》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深基坑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版).doc
- (高清版)B-T 3836.1-2021 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pdf VIP
- 2025年北京市房山区九年级(初三)二模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pdf
- 走进创业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docx
- 小学英语新外研版(三起)三年级下册Unit 3 Yummy food 第2课时(Start up)教学课件2025春.pptx
- 工程结算咨询服务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