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熹对‘诚’的体知”(草稿).doc
朱熹對「誠」的體知、實踐及其當代意義
王慶光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通識課程教授、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二年
摘要:
儒學「誠」範疇有一個漫長、曲折的成長過程。「誠」始于先秦孟、荀與「中庸」,如「中庸」之「誠」既是「盡己之性」的內聖動源,更是「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的外王理論前提。「天地位,萬物育」、「參贊化育」為其天人之際的表述。宋代初期,周敦頤、張載、程顥(明道)、程頤(伊川)已做紹述,唯程伊川作了轉向,南宋朱熹(晦庵)屢上奏折、掬誠進諫以「正心誠意」。義理方向則主要繼承程伊川「仁、性;愛、情」,發展為「心統性、情」、「靜養,動查;敬貫動、靜」。並且註解「孟子」、「中庸」、「大學」「誠」範疇,與其格物致知、居敬窮理相發明。然而朱熹對「誠」的體知實有啟於今日,蓋今日社會風尚喪失「互信」、人與人際瀰漫「猜忌」,宜取效朱熹的「誠」學之成德之教、積極恢復「誠信」以救「利益」之短視。
關鍵詞:儒學、誠、體知、朱熹、踐仁
架構:
先秦儒開發「誠」體做「內聖成德之教」的根本與極致
北宋儒承接先秦儒德性生命進一步詮釋「誠」體:
周敦頤;二、張載;三、程顥、程頤
朱熹性理思想得形成及其對「誠」的體知與實踐
朱熹「性即理」思想之形成及其結合「道統」發揮「誠」體
朱熹積極會通「格物致知」(大學)、「合外內之道」(中庸)
朱熹對「誠」的體知
朱熹於君臣之際實踐「誠意正心」
肆、朱熹體悟與實踐「誠」體的當代意義
伍、朱熹性理思想的哲學論評
朱熹性理思想只是偏論
朱熹「性即理」(心不即理)思想別解
去短集長,會通二系
陸、結語。
正文:
壹、先秦儒開發「誠」體做「內聖成德之教」的根本與極致
中國特殊型態的人文主義思想,其特質之一是,天的超越性要通過人的內在來實現。其實孔子(公元前551-479)已經開啟了這樣的思路。孔子以「仁」(真誠生命)安立、重建已衰頹的周文,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我欲仁,斯仁至矣」、「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顏淵、為政)。他發揮人(仁)的主體積極性,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靈公),並自述「五十而知天命」,自此牟宗三先生以「踐仁以知天」來概括孔子的教訓應是恰當的,兼顧了孔子重主體自覺及肯定天道存在兩方面的意義。它成為往後儒者的共命慧。孟子則更進一步發揮為「盡心則知性,知性則知天矣」,即由道德實踐證天之所以為天,天道之內容,在盡心的實踐中呈顯。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上下與天地同流」又說:「形色,天性也。唯聖人可以踐形。」等,都有天道論、形上學的意涵。和孔子一樣,孟子也認為內聖成德為超越界(天)所降命,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離婁上、告子下)(註一)。
「中庸」的思想與孟子是完全一致的。「中庸」開宗明義便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循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禮),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焉。」(第一章)(註二)。
「中庸」並進一步發揮了「誠」的思想。它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誠為能化。」(二十三章),這顯然是對孟子「盡心」、「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離婁上)進一步的發展,其關鍵的一步在:將主體(人、仁)與客體(物、事)貫通為一。這有一個細節過程: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第在二十一章自作註腳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已;明則誠矣。」在第二十五章續言說道:「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看來頗似在發明孟子「人莫不有良貴也」一命題。不過,接著所說就是「中庸」重大命題之一的「合外內之道」,它全文為::「誠者,非自成己而已矣;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仁與智皆自覺心本心所有),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第20章)
註釋家說:「成己」屬「內」,「成物」屬「外」,仁與智皆自覺心本心所有者。但註釋家對第十三章「君子語大,天下末能載;語小,天下末能破焉」的說明是:「莫能載」即是「至大無外」,「莫能破」即是「至小無內」。(註三)敝人以為『莊子天下篇』「至大無外,至小無內」還看不出問題所在,而『管子內業篇』「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則可能破譯「合內外之道」創生的文化情境。「內業篇」是齊國稷下黃老之學著作,從靈氣(精氣)闡揚君、臣」民之間「意」的通感。「內業」說:「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