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望岳(五古)杜甫.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望岳(五古)杜甫.doc

望嶽(五古)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1此詩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至開二十八年(七四0)間,杜甫第一次遊齊趙時所作。嶽:指東嶽泰山,主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北。 2岱宗:即泰山。岱,即「泰」字的音轉。宗:泰山在五嶽中居首位,為諸山所宗。夫:語助詞。3齊魯句意思說:泰山蒼翠的山巒,在齊魯之地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齊魯:春秋時兩個國名。《史記.貨殖列傳》:「泰山之陽則魯,泰山之陰則齊。」青:指蒼翠的山色。未了:不盡、不斷。4造化:大自然。鍾:聚集。神秀:神奇秀麗。 5陰陽句意思說:山南山北,此曉彼昏,迥不相同。極言泰山之高大。陰:山北背日為陰。陽:山南向日為陽。割:分。 6蕩胸句意思說:山中雲氣層生,彌漫飄拂,滌蕩胸襟。曾:同「層」。 7決眥:張目極視。決,裂開。這裡是極力睜大的意思。眥:眼角。入:收入視野,看到。 8會當:定要、終當。凌絕頂:登上最高峰。 9一覽眾山小:用《孟子.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句意。 【說明】 一、這首五言古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作品,詩中描繪了泰山雄偉神秀的氣象,抒發了勇於攀登、積極向上的進取情懷。 二、起首兩句設問自答,緊扣題面,大氣包舉,神采飛揚。三、四句承「青未了」。「鍾」、「割」二字,常中見奇。五、六句進一步寫泰山景色及望嶽感受,狀襟懷之浩蕩,眼界之空闊。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豪情。全詩以「望」字統攝,意境開闊,格調高昂。 三、清佚名《杜詩言志》:「望嶽與登嶽不同。登嶽,即須細詳嶽麓中之奇特,巉巖偉岸,不可端倪。若望嶽,則又不得若是,必須就其函蓋體統處,寫其挺出物表,有一語勝人千百之奇。」所論可供參考。 【賞析】 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普通字,但用在這裡,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塵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