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docVIP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doc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   【 论文 关键词】:象 意 意境 意蕴 思想情感   【论文摘要】: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二者的演变及其关系:第一方面从马克思唯物主义 哲学 观点出发,第二方面从实践派美学观点出发,第三方面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第四方面从 艺术 技巧角度来说.   纵览 中国 古典诗词,大凡能够在诗词殿堂里占一席之地或独领风骚的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这些诗词多是意境全出的,有的意境优美,有的意境壮观,有的意境悲凄,有的意境苍凉、、、、、、当绘成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意境时,是由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产生的艺术效果。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却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一文中对前人关于意向的含义进行了归纳,大致有四种:   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如:   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第二,有的意象指意和象,如: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唐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   第三,有的意象接近于境界,如:   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姜夔《念奴娇序》)   第四,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如:   意象大小远近,皆令逼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   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斫削耳。(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综上可知,对于意象这一概念的论述和阐释是见仁见智的。既便如此,他们似乎有着某些共通之处。而这个共通之处好像又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大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状其“貌”。似乎大家都知道,可又说不清道不明。   为此,我仅从二分法角度把意象拆分为象和意,暂把这它们作为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以象立意”。我认为意象是以象载意的,即以象的物质载体承载内涵丰富多样的主观的意。意象原本是一个整体,一个新质,它既不是单独的象,单独的意,也不是象与意的简单相加,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整体;既有象的外在表现,又有意的内在情韵,二者和谐统一而成意象。   首先,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象是物质性的东西,是第一性的,客观的;意则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是主观的。象包括 自然 界的物象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与事。而意则包括人内心世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认知。象是意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意是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意识。例如,王充在《论衡·乱龙》里所举之例:   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之庙、、、、、、虽知非真,示当感动,立意于象。   一个长尺二寸、用木头做的灵位,它本质是一块木头,不包含什么精神上或意识上的东西。但后人却以此来怀念先祖,祭奠圣贤,表达一片赤诚之心、敬仰之情。为什么后人在看见一块木头——灵位时,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情感?因为此时的木头已不再是木头了,它是人们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在此,木头是象的具体表现,赤诚之心和敬仰之情则是意的具体表现。二者岂不是和谐统一在一起了吗?这个表现不仅具体可感,而且抽象可悟。这和先民的图腾崇拜一样。   然而,这只是早期的对于意象的认识和理解,并没有入诗。随着社会的 发展 ,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负载着意的象,即意象,也随之逐步进入较为高级的文化领域——诗歌和词。我国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中大量使用意象,这使得诗歌意境优美,令人赏心悦目。同时,这不仅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也提高了诗人和后人的审美水准。例如,《诗经》用“关雎”比喻爱情,用“青蝇”比喻阿谀奉承的奸恶小人;《楚辞》用辟芷、秋兰、木兰、秋菊、芙蓉等比喻不与人同流合污的人生志趣和高洁品格、、、、、、这些象都渗透着诗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随之逐渐发展到一个客观的单独的象都能承载一些内涵丰富而旨意深远的意了. 例如杜鹃鸟这一象。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