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乌梅丸方证探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伤寒论》乌梅丸方证探析.doc

  《伤寒论》乌梅丸方证探析 【摘要】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338条原文涵义、乌梅丸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蛔虫内伏或寒邪内侵,下(肠)寒上(胃)热(下寒为本),正气虚损为乌梅丸证主要病因病机;除热止烦,祛寒温阳,补虚缓图,或驱蛔或止利为乌梅丸主要组方思想;“脉微而厥”、“时烦”,以及“吐蛔”或“久利”为乌梅丸临床使用指征。 【关键词】 伤寒论;乌梅丸;方证分析 《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下面将从本条原文入手,探析乌梅丸方证之本义。    1 原文析义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此处“脉微而厥”,既可见于“脏厥”,亦可见于“蛔厥”。“肤冷”,是指营卫衰败,致全身皮肤皆冷,实为后天之气将竭之兆。躁,肢体躁动不宁,表述外在的动作状态[1],单独出现多提示神志不清。若因于寒者,为阳虚阴盛或有阴无阳之危候。如“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两条均现厥逆、躁动,属虚阳浮越,阴阳即将离决之象,故“死”不治。对于同样出现厥、躁且伴见肤冷之“脏厥”,业已无力挽回,仲景亦未示方施治。对照第343条,若“六七日”,“烦躁”而无肤冷之时,尚可用“灸厥阴”以期厥还病退。“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此处说明除“脉微而厥”外,“蛔厥”还应表现有“吐蛔”、“时烦”之症。蛔为阴虫,寄生肠中,既可耗损局部之阳气致阴盛生寒,又能摄取水谷之精微使气血匮乏。“下益寒,上益热”,蛔“遇寒则动”,“上入其膈”(上属阳位;膈当指胃),神明被扰,“故烦”。烦,心烦意乱,表述内在的情志状态[1],单独出现多指邪气不甚。蛔入膈就阳(亦可因他阳施救),“得温则安”,故“须臾复止”,“病者静”,如此反复,可加重阳虚生寒。此处之“脏寒”当指“肠寒”为是。食之气味亦蛔之所喜,故“蛔闻食臭出”。蛔动则“又烦”;蛔欲得食而更上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蛔厥表现为但烦不躁,且烦有暂安时,亦无肤冷之症,“确与这脏厥差之千里”,“蛔厥者,那是能治的”[2],故仲景示“乌梅丸主之”。此处以“主之”表述,“提示其方证相应关系的紧密程度”[3],说明乌梅丸为 治疗 蛔厥之主方。 “又主久利。”此处“又”字尤须详察,其意大概有二:一是乌梅丸为仲景所创,主治蛔厥,又可治久利,或又主久利为后人添加;二是乌梅丸非仲景所制,在仲景之前乌梅丸主治久利,仲景用之治蛔厥。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仲景用乌梅丸之本意都应是治“蛔厥”,而绝非治“久利”。    2 制方分析 从第338条有关“蛔厥”叙述来看,下(肠)寒上(胃)热,且以下寒为本,正气虚损是其主要病机,故治宜温阳祛寒,除热止烦,驱蛔补虚。方中乌梅,味酸气温平,“能敛浮热”(《本草经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神农本草经》),醋渍以增其酸味及“杀邪毒”之力,重用为主药。黄连,味苦气寒,降“热气”(《神农本草经》),“治烦燥恶心”(《药类法象》);黄柏,味苦气寒,主“肠胃中结气热”(《神农本草经》),上二药共助乌梅除上热,止烦满,降逆气。上热实由下寒引起,而“清上热,正所以救下寒也”。干姜,味辛气温,主“温中”(《神农本草经》),“通四肢关节”(《药性论》),“治沉寒痼冷”(《药类法象》);附子,味辛气热,主“邪气,温中”(《神农本草经》),“脚疼冷弱……心腹冷痛”(《名医别录》);细辛,味辛气温,“主温中,下气”(《名医别录》),“安五藏六腑”(《药性论》);蜀椒,味辛气温,“主除五藏六腑寒冷”,“杀虫、鱼毒”(《名医别录》),《本草图经》谓:“椒气下达,饵之益下,不上冲也”;桂枝,味辛气温,主“温筋通脉”(《名医别录》),“去冷风疼痛”(《药性论》),上五药温阳散寒,下气降冲,通脉除厥,蜀椒兼以杀虫。人参,味甘气微温,主“补五脏,安精神”,“除邪气”(《神农本草经》),“肠胃中冷”(《名医别录》),“止呕逆”,“止烦躁”(《海药本草》);当归,味辛甘气温,“止呕逆,虚劳寒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药性论》),上二味药补益不足,兼祛寒、止呕、止烦。其中,使用较重剂量之黄连、干姜,意在苦降辛开,升降气机,再加丸以米饭、蜜,可以调和中焦,补虚安中。诸药相伍,共奏温清并用,邪正兼顾之功。   厥之因在于蛔之扰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