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至情”思想对明清女性创作的影响.docVIP

《牡丹亭》“至情”思想对明清女性创作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牡丹亭》“至情”思想对明清女性创作的影响.doc

  《牡丹亭》“至情”思想对明清女性创作的影响 《牡丹亭》至情思想对明清女性创作的影响 《牡丹亭》的研究一直是明传奇研究的焦点,尤其近年来趋向对女性性别话语和女性自我意识觉醒问题的关注。阳明心学良知思想不仅掀起了一股个性思潮,直接鼓舞了文艺领域内尊情的风尚,同时引发了女性读者面向自我、对自我的关注。尤其是在汤显祖传奇典范《牡丹亭》至情说的浪潮下,后世的女性创作和批评地位日益上升。   一、《牡丹亭》至情思想 .L.   就《牡丹亭》的思想内容看,一直以来有不少争论,但主要围绕主情说。汤显祖以情破题,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又以情入题,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清楚地点明了开人情之大窦。王思任评论《牡丹亭》说:《牡丹亭》,情也。若士以为情不可以理论,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有深于阿丽者矣。   对情的理解,明清研究者就持存不同意见,如王思任把这份情理解为从一而终,殉夫以死,吕天成则认为是怀春慕色之情,除程琼以应思寓言既多,暗意不少,须教节节灵通论《牡丹亭》外,多数女性读者关注的是感情。如黄淑素点评:《西厢》生于情,《牡丹》死于情也。柳梦梅、杜丽娘当梦会闺情之际,如隔万重山,且杜宝势焰如雷,安有一穷秀才在目?时势不得不死,死则聚,生则离矣。同时并重情色的也不乏其人,如《才子牡丹亭》中的批注。   建国初,文学史版本对《牡丹亭》思想内容的评论,侧重其体现的社会内涵,简单说来就是个性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概括来说,当代研究者大致是在情的论争中持如下种观点。第一种是作品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最终爱情超越死亡,姚莽提出汤显祖《牡丹亭》的模式力图打破才子佳人的俗套,指点真正的爱情。另外一种看法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以成柏泉为代表,他在他的论述中提出《牡丹亭》在生和死以及争取自由的爱情结合这类题材的取资方面,都不过承袭旧题,没有能够突破前人的樊篱,因此它的感人之处在于杜丽娘的那个追求天然之情,包含着对青春难再的珍惜,对韶光流逝的惋恨,对纯真爱情的憧憬向往,赋予了人生的哲理意义。持第三种观点者赞同情欲说,如陈庆惠认为《牡丹亭》是一部写人欲的戏。杜丽娘情欲的萌动和这种情欲的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是《牡丹亭》的灵魂所在,汤氏所讲的情,实际上是讲欲,或者说是欲基础上的情。这种观点大有不可一世的形势,包括卜键《美丑都在情和欲之间〈牡丹亭〉与〈金瓶梅〉比较谈片》的情欲一体说在内的言论都丰富了这一学说。孙书磊指出《牡丹亭》的题材虽是婚姻故事,但它的主题并非在于表现爱情。它所要表现与赞颂的却是人的欲望,既包括对幸福的性生活的渴望,也包括对大自然美丽风光的热爱、对生命美好的追求。   二、明末清初女性创作和批评群体的兴起   中国女性文学源远流长,到明代晚期,思想领域与经济领域内空前活跃,空前解放,女性知识文化水平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很大提高。姚品文在《清代女性诗歌的繁荣与理学的关系》中曾经论述过,明清时期理学的提倡,使得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人改变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固有观念和态度,加强了对女子的文化教育。这一点,在《牡丹亭》里也得到了具体体现。杜宝夫妇设闺塾教杜丽娘,为了女儿他日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但正如《牡丹亭》中所显示的,杜丽娘所受的文化教育,并没有束缚在理学的框架内。丽娘读《诗经》,读出的是真真切切的爱情和性情。这些教育使得女性扩大了眼界,开启了心智,感知并认知自我的存在。一旦女性开始关注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便能够感慨可惜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开始涉足文化的创造。比较多的是诗词写作,也有其他如小说戏曲作品等,这些突破被许多思想较为开放的上层文人看成一种风雅加以鼓励,慢慢地在社会上形成了气候。   明清两朝,女性创作者数量剧增,在外界各种条件的影响下,创作心态开始趋向自觉。明以前女性作家可追溯到约116人,而明一代却著录有244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中晚明时期。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 传》中特列香奋一集,提供了有传可考的女性作家资料共计123人。叶长海先生在《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一文中指出:明清两代女剧作家得22人,所作戏曲55种。今存有18种,另残本2种,共计在20种左右。且同一时期,女性创作者已经开始以群体形象出现于文坛。清初女诗人林以宁与同里女诗人顾姒、柴静仪、冯娴、钱凤纶、张昊、毛 等结蕉园七子之社,艺林传为美谈,另有嘉道杨芸、李佩金等京官眷属们的结社分题,裁红刻翠,大都属于.L.一门戚族,庚倡之作。而另一方面,女性更需要以团体的力量来与社会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