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官吏选拔制度
第一节 荐举制度 一、荐举制度 (一)制度荐举 (二)私人荐举 (三)官府荐举 (四)自荐 (一)制度荐举 主要是指按照选贡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制度规定的,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续来选拔人才的方法。 (1)选贡士制 夏商周三代 国子是公卿大夫及诸侯的子弟,因为他们不是嫡长子或嫡子,所以没有继承权。但他们经过学校教育,完成学业之后,在王的侍卫亲军或禁卫军中服务若干年,等到40岁以后,便可以取得入仕的资格。 贡士是由诸侯选拔的,由诸侯直接贡献给天子,经过天子考试合格着,可以依照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有的还可以得到爵位及封土,跻身于世袭贵族的行列。 (2)察举制 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是在先秦乡里荐举选士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官制度。 汉代察举的具体方法是: 1、由皇帝下诏指定荐举的科目,由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等按科目的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 2、应举者按不同的科目进行考试,或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御史二府(东汉改为尚书)及九卿策试; 3、根据对策成绩高下分别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造; 经常使用孝廉和茂才两种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3)九品中正制 公元220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始实行,亦称“九品官人法”,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取士制度。 具体的做法是: 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核查,大中正再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尚书吏部选用。 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央和地方长官,改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负责。 选用的标准除因循汉代察举所要求的经学、德行、乡闾清议之外,又增加了家世、才实等内容。 除划分九品之外,还有根据士人德才表现所写成的评语,称为“状”,选用人才要将“品”和“状”结合起来,这样就比汉代更加严密了,曾经使“儒雅并进”,收到过一定政治效果。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官职成为高门华族的垄断物,在人才选用上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 (二)私人荐举 亦称保举制 ,臣属以个人的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 具体方法是: 要求具有一定资格的大臣,在对下属考察的同时,从中发现人才,定期向君主保荐,由朝廷授以要职或破格升迁。如被荐的人才若不符实,或者是日后犯法,荐举人要负连带责任,要受到一定的惩处。 (三)官府荐举 官府荐举是以官府的名义向君主和上级部门推荐人才,被推荐的人要参加一定的考试,因此,官府对被推荐者不必负连带责任。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地方学校升级和向中央学校推荐。 为了保证荐举人才的质量,明代以后,荐举的官府和主要负责人也要负连带责任。 (四)自荐 自荐是因循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的习俗而形成的入仕制度。 游说是士人通过在诸侯国君面前游说或上书,用自我推荐的方式以博得君主信任而被授予官职。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阶层十分活跃,他们奔走于诸侯国之间,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才能求信于君主,以谋得官职和重用,成为当时常见的入仕途径,诸如孟轲、商鞅、吴起、苏秦、张仪等名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而身登显位的。 汉代对这种游说形式在制度上予以肯定,允许吏民直接上书至公车司马门(皇宫的南阙门),由大臣评判上书内容的质量,以及识见的高低和可行性的大小,然后作出初步评定,有区别地奏告皇帝,“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满岁以状闻,下者报闻,或罢归田里” 。 汉代许多人是以这种方式进入仕途,不过,这种制度非但没有杜绝夸张,反而给污滥下流的人跻身于官场带来机遇,变成了“自炫鬻”。汉武帝时,“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汉书》卷65《东方朔传》),有许多不择手段跑官的江湖骗子纷纷而至。 东汉时,这种自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到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豪门的鄙视,朝廷的轻视,使这种入仕途径成为窄途。 隋唐以后,上书自荐往往仅作为君主的“善政”的点缀,遇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的人也未必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更不容易,自荐便成为狭窄的险途。 第二节、科举制度 1、内涵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2、创立 隋朝统一全国之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就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度代替以前的九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