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0课《诗-四首》
张杜娟 新授课诗四首知识目标:1、朗读背诵四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一、自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时代背景,导入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跟着陶渊明到他归隐的庐山脚下看看。(二)、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背诵诗歌二、互动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学生自读注音:荒秽?草木长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四、齐读诗歌,自学讨论1、你在陶渊明归隐之处看到了什么情景?陶渊明辞官之后,过得舒适吗?2、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做官而甘愿过这样的生活?“但使愿无违”中的“愿”3、具体指什么?师生讨论。[点拨明确: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并非因田园劳作之乐,而是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宁愿做一个农夫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堕落官场。]试背这首诗。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①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 ②劳作的辛苦与执著 ③自己的田园之乐 三、反馈赏析诗歌:(1)学生发挥想象 本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2)联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文语句联想。 (3)诗歌特点:平淡自然,不见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了陶渊明的艺术特点。背诵诗歌第二课时《渡荆门送别》一、 自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学生自学,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学生自读二、互动①诗人进入大漠,展现在他跟前的是什么样的景色?②《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三、反馈[点拨明确:“征蓬”二句即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之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大漠”二句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尤其是句中的“直”“圆”二字,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所行: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所感: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喻诗人觉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所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诗人的传神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所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将官在燕然前线,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渡京门送别》一、 自学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检查前两首诗歌的背诵,学习《渡京门送别》学习《岳阳楼》 (二)、学生自学,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2、老师范读课文 3、熟读课文 4、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二、互动检测学习,明确诗意1、小组齐读诗2、小组互译3、课文分析:这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所做。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的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写了什么内容?用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船有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平原。 三、反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演示文稿12-3.ppt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doc
-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doc
-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1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知识梳理型课件3(共22张PPT).ppt
- 湖心亭看雪课-件.ppt
- 演讲稿写作与-演讲技巧.ppt
- 激励学生的经-典技巧.doc
- 灿烂的中华文-化1.ppt
- 爬山虎的脚教-案.doc
-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