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doc
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 目的 通过对26例健康体检者抽血晕针原因进行 分析 ,并提出护理对策。 方法 根据26例抽血晕针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性别、年龄、是否空腹、是否首次,以及其他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抽血晕针与年龄、性别、心理因素、护士的言行及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结论 良好安静的环境,护士细心观察,态度和蔼,静脉穿刺技术熟练,做好抽血前、中、后的心理指导,提高抽血者心理应变能力,消除刺激因素,是降低抽血晕针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体检 抽血晕针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pose the nursing tactics by analyzing 26 cases of syncope ination. Methods The data of 26 people ach pty, e and other factors easure for decrease of the syncope ent, carefully observe anner and skills of nurses, have psychological tutorship, increase capability psychological reply, and eliminate excitement factors.
【Key ination;Syncope;Analyses;Nursing tactics
晕针多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恐惧、疼痛、空腹等。由于外界的强烈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引起暂时性广泛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发生晕厥[1]。临床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重者出现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出现严重后果。笔者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来我院门诊健康体检抽血的26例晕针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对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探索,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门诊2002年1月~2006年12月健康体检抽血人数共104 109例,男性67 436例,女性36 673例,平均年龄46岁。其中发生晕针26例,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7岁;抽血前有晕针先兆的3例,抽血中晕针的14例,拔针后晕针的9例。大多数出现头晕、胸闷、心慌、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汗,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等,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自行苏醒,无后遗症,未完成抽血者,经医护心理指导及改变抽血体位,能顺利完成抽血操作,患者休息30 min左右,可自行离院。
2 研究 方法对抽血时发生晕针的患者,按男女性别、年龄阶段、是否空腹、是否首次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分析抽血时晕针的原因;根据患者晕针症状轻重不一、发生晕针时间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给予对症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由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
3 结果
3.1 男女性别差异 本组男性抽血发生晕针9例,女性抽血发生晕针17例,两组抽血晕针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3.2 年龄阶段差异(表1)
四个不同年龄段抽血晕针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lt;0.05),其中21~50岁年龄段抽血晕针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龄段。
3.3 是否空腹差异 空腹抽血89 990人次,发生晕针21例;餐后抽血14 119人次,发生晕针5例;两组晕针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3.4 是否首次差异 首次抽血9 360人次,发生晕针14例;曾有多次抽血者94 749人次,发生晕针12例;两组抽血晕针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lt;0.05)。
4 分析 原因
4.1 精神因素 对抽血知识了解甚少,认为抽血后会损害身体,情绪紧张,有恐惧与顾虑情绪。体现在首次抽血者心理适应性较差,抽血晕针的发生率较高;而曾有多次抽血经历者心理适应性较好,抽血晕针的发生率较低,且两者有统计学差异。抽血时穿刺技术欠熟练,拔针时或拔针后按压不当,局部的疼痛刺激,增加了情绪紧张和恐惧心理。
4.2 年龄因素 21~50岁的中青年易发生抽血晕针,此年龄段心理反应性较为敏感,对疼痛反应高,抽血时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疼痛感受就更加敏锐,痛觉加剧。当肌体和精神痛苦超过其所能承受时,易出现血管迷走反应(虚弱、头晕、出汗),过度换气综合征(呼吸困难、窒息感、心悸等),使患者感到胸痛、心悸以致呼吸困难等。
4.3 空腹状态与晕针发生的关系 空腹状态下发生抽血晕针有21例,询问患者病史,均无低血糖反应史。但由于个体差异,部分人员抽血时心情特别紧张,刺激对消化系统 影响 非常明显,可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