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文文档.
1、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
资料图:昨日中午放学后,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外,一些孩子胸前的绿领巾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 记者 张杰 摄 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几乎所有中国孩子胸前都曾飘扬过红领巾,人人知道它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红旗一角”,对于初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与向往。然而没有想到,在陕西西安的某个小学,竟然会由此派生出一条惹眼的“绿领巾”来。 “绿领巾”本身并不惹人厌憎。有不少城市在尚不到入队年龄的一年级新生中间试行“绿领巾”,将它作为少先队“预备队”的标记,衬着一张张稚嫩笑脸,像新长出的苗苗一般可爱而充满希望。 但这一次,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被老师当成“激励没戴上红领巾的学生”的手段,被学生们解读为“差生”的身份标志,因而格外触目惊心。看见孩子们一离开学校就赶快摘下“绿领巾”藏进书包的动作,听见系“绿领巾”的孩子说“不戴怕老师说”、系红领巾的孩子说“你学习差,只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时,这样的触动尤其强烈。 应试教育给了我们众多考试和依照学科考试排名评价学生的强大习惯。在整个教育阶段,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身上贴得最牢固而显眼的,就是这一种分类标签:尖子生、差生、中等生。在不少学校,除非你有特殊背景,否则只有学习成绩优秀者才有做班干部、评先进、率先入队入团的资格;同一种违纪行为,优等生和差生得到的反馈和处罚多半也相去甚远。如今,西安的这个小学干脆用红、绿两色的领巾,让优等生和其他孩子变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 虽然学校有些委屈地说,他们的本意只是为了“激励”那些还不够入队条件的学生,但如此“激励”手段显然更多被理解成了压力与打击,缺少对于孩子自尊心、平等意识的理解与关注,难以达到激发上进心的目标。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很难想象,一个从未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差生”,如何能够拥有适度的自尊自重意识、不以对立的情绪看人处世;也很难想象,一个仅因学科成绩优秀或拥有了“红领巾”、“五道杠”就被娇纵的“优等生”,即便日后成为“精英”,便会陡然懂得平等待人、体恤弱势人群。一位16岁的“神童”博士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应当做“王者”、“人上人”,且要求并不富裕的父母付全款为他在北京买房,此等表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种单薄教育理念的缺失。 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育很难独醒,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但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教育的“绿领巾”开始。
2、救助贫困生:宁可错发人头也不该漏掉一个
湖北经济学院在今年规定,凡是有“就餐卡消费过高,经常在外大额就餐者”、“有抽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气者”、“有与学生身份不相符合的高档消费现象者”情形之一的,不能被认定为贫困生。据悉,家庭经济困难者只有被认定为贫困生,才有获得国家助学金等资格。(10月16日《广州日报》) 高校救助贫困生、特困生,面临贫困身份资格甄别难的现实尴尬,可以理解。别的不说,大学新生入学前,家长或学生亲自跑县乡村各级政府、民政部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以证明自己家庭经济贫困、特困,需要照顾,并作申请助学贷款依据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这种“跑办”,是缺少监督的,极可能作假,这无疑造成了甄别难的语境。因为人员多,数量大,真假难辨,甄别起来工作量相应加大。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手,没有足够的经费、车辆,是难以亲临贫困生户籍所在地、贫困生家庭进行走访考察评定的。 但即便这样,高校认定贫困生、特困生,也不该像前不久披露的昆明理工大学某学院那样搞“比惨”演讲,也不该像福州某高校那样搞“竞选”。学生上台“晒贫困”,既涉嫌冷暴力,又侵犯隐私,有损人格尊严。如果家庭遭遇意外,家人大病大灾,尚且可以说说。如果父母长辈是农民、残疾人,属社会弱势群体,“晒贫困”无异于“晒父母无能”、低人一等。很显然,一批贫困生、特困生因为这个“比惨”、“竞选”的不当认定方式,而被抛弃在获得助学金救助之外。这同时反证了如此认定贫困生、特困生,从而赋予救助资格的失败。 湖北经济学院规定,“学生有抽烟酗酒习气、就餐卡消费过高等情形之一”就不能认定贫困生,也有失公允。学生有不良习气、追求高消费,不代表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好。贫困家庭学生能有上述“异常”行为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