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版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 版)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
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
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
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
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爆发或流行,为指导
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
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肖 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
奇病毒A 组的2、4 、5、7、9、10、16 型等,B 组的1、2、3、4 、5
型等;肠道病毒71 型;埃可病毒等。其中以 EV71 及 CVA16 型较为
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
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
敏感,各种氧化剂 (高猛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
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 ℃可存活一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
1
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 感染者
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
者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 口途径)传播, 也可经
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
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
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 易感性 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 发病,以
五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 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
隐形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体内存留较长
的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
有交叉免疫。
4 、 流行特征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 生,一
般5-7 月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
道病毒传染性强、隐形感染比例较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
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三)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 天,平均3-5 天,病程一般为7-10 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
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泡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
2
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
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 EV71 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
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
后遗症。
(四)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尚无特异性
的疫苗。病例的治疗方法参考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 年
版)》。
三、病例定义
(一)临床诊断病例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1. 普通病
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2. 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髓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
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 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 极少数
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实验室检测做出诊断。
若无皮疹,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实验室确诊病例
临床 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病
例:
1. 自咽拭子后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疱疹液、血清
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人肠道病毒(指包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