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_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明要点.pptVIP

专题三_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明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三_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明要点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隋唐 (2014·海南高考卷)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2013年重庆高考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2014·重庆高考卷)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时代变迁对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1、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图1《洛神赋图》局部 图2《天王送子图》 图3《窦娥冤》 图4京剧《杨门女将》 A.图1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以形写神”的特征 B.图2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 C.图3作品的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元曲通俗易懂的特征 D.图4剧种在清朝同治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2、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明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220-589) (581-907年) 阶段时间 ——中国古代文明的过渡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 思想 民族关系 经济 政治 民族交流频繁,民族融合成主流; 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 思想:儒受冲击,佛、道、儒三教并立; 文化:出现书法; 思想 对外关系(国与国) 经济 政治 民族关系 (本国内) 开明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国家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 小农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中华文明鼎盛 思想:佛、道、儒三教合一; 文化:全面繁荣。 开放政策,加强与亚、欧联系;中华文明圈开始形成 1.宰相制度变迁(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汉武帝创立中朝掌握国家决策大权,此后 中朝官员地位和权力不断提升,到东汉时已形 成尚书台。到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 为荣誉头衔,而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形成三省制。 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是三个机构, 比三公以三位首长统辖大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与隋唐相比,三省权力划分尚未制度化。 一 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2、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3)评价: 形成之初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这一制度的实施,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把持,成为保证士族统治特权的制度,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2)标准: 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家世成为唯一标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考查重点 1、选官制度的演变 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维护君主专制 科举制的影响:极大地冲击了血缘政治; 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高素质人才; 推动文教事业的发展; 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局限性:明清以后实行了八股取士,强化了文化专制 和思想控制,束缚知识分子的创造力。 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制度因素之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军功 军功爵制度 战国、秦朝 八股文考试方式 八股取士 明朝 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 唐代 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 九品中正制 魏晋 南北朝 以品行举荐为官,举孝廉为主 察举制 汉代 官位世袭 世卿世禄制 西周 选拔方式或标准 制度 朝代 特别提醒: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是: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学识才能为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