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炳秀运用“药引”经验蠡测.doc
张炳秀运用“药引”经验蠡测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药引”的 发展 沿革,并在此基础上, 总结 了张炳秀教授对“药引”的基本特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理解,认为“药引”有药物易得、质地新鲜、协同起效、品种丰富等特点,其作用有引经、协同、调节气味、吸附、减毒及心理暗示等诸方面。文中还介绍了张炳秀教授常用的“药引”:鸡子壳、鸡子黄、松节、桑枝、陈葫芦瓢、侧柏叶、白茅根、玉米须、向日葵杆芯、鸭跖草、马兰头、落花生叶、粳米等。
【关键词】 张炳秀 老中医经验 药引
业师张炳秀教授,为安徽省卫生厅“首届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68计划)”导师,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两部一局)“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学工作”指导老师。迄今已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学验俱丰。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六安市中 医院 大内科主任,国医堂首席专家。
先生学宗《内》、《难》,旁征各家,早年受名师发蒙,曾受业于 “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王乐匋教授,深得王老学验精髓。张师临证,喜用且擅用 “药引”。于药引之用,取材广泛,讲究实用,且注重地域特色,灵活处方用药,发挥特定疗效。现就有关先生运用药引经验作简要介绍,以供读者诸君借鉴运用,丰富临证用药。
药引源流简析
1.《内经》开“药引”先河,为后世丰富其内涵外延奠定理论渊薮
药引的概念在《内经》中已现端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明·何伯斋在解释此段经文时说:“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张师认为,《内经》所谓的“使药”可谓是“药引”的雏形。 现代 医家仍有谓“药引”即为“引经药”者,
如《辞海》对“药引”的释义为“处方中选用某种药物以引导诸药达到病处”。清·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中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张睿则谓“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也都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
《内经》还为后世“药引”概念的外延发展提供了理论渊源,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为后来医家对“药引”概念的丰富,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持。
2.张仲景为善用“药引”者之先驱,然“药引”品种有限
《内经》而后,善用“药引”者当属南阳张仲景。被誉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中涉及大量“药引”运用经验。有学者统计,在《伤寒论》112个方剂中就有52个应用了“药引”,占方剂总数的46%,说张仲景善用“药引”,实属名至实归。但其“药引”的品种有限,主要是甘草、生姜、大枣、粳米、胆汁、白蜜、酒、醋和童便等,这与这一时期药物学、方剂学发展尚未成熟有一定关系。
3.汉唐以后“药引”理论与临床运用丰富多彩
汉唐以后,药物和方剂都有了很大发展。药物由《本经》的365种发展到2600多种,方剂也由原来的300多个发展到6~7万个,这也大大丰富了“药引”的内容,其品种由原来的十几个发展到上百个。
宋代中成药大行其事,政府还成立了成药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是一部成药典,其所载成药788种,几乎每一种都论述了应配伍的“引药”的内容及服用方法。如,八正散用灯芯导热下行,失笑散用醋调服引药入肝经,凉膈散用白蜜以缓硝、黄之峻,凡此等等,不胜枚举。
金元以降,迨至清代,中医学术空前繁荣,在总结历代经验的基础上,中医学各个领域均有所发明创新。就“药引”的应用方面,范围已大大超出以前。如,温病大家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云:“今人凡药铺中不售,须病家自备者,皆曰引子。”此后,有关“药引”的内涵、外延可以说得到极大丰富,且种类、运用更为灵活。
张师对“药引”特点理解及临证运用概要
张师在总结历代医家医著基础上,对药引的基本特点以及临证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同时,在运用 “药引”时更注重地域特色,用法多样,简便实用。
1.“药引”特点
药物易得 药引是在处方之后,另注一物以为引子,或口头告知病家于煎药时另加一物以达到提高疗效之目的。此物一般为病家自备,亦多为寻常易得之物,如鸡子壳、浮小麦、玉米须等,在起到协同增效的同时,亦可减少药资。
质地新鲜 许多药鲜品比陈品疗效佳,因鲜品不易储存,药房多不售,病家自己多能寻到,故多于处方之后嘱病家自备,如鲜芦根、鲜白茅根、鲜侧柏叶等。正如吴鞠通所说“今人凡药铺中不售,须病家自备者,皆曰引子”。生姜、大枣、饴糖等本是常用之药,然因价格低廉且不易储存,故处方之后嘱患者自备当作药引之用。
协同起效 处方用引是为了提高疗效,但并不是每方必用引,必须根据病情需要而用。如痹证,张师多以松节、桑枝、柳枝为引,但也辨证使用,寒偏重者用松节,湿偏重者用桑枝。还有专病用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