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同情和理解的圆周.doc
同情和理解的圆周
作者试图将传媒置于更宽泛的社会学框架之中,从而增加人们对传媒与当代文化变革之关系的认识,这些变革包括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等。
英国学者尼克?史蒂文森(Nick Stevenson)的力作《认识媒介文化》一向为新闻传播学界所称道。
继《认识媒介文化》于2001年在中国被翻译出版后,他的另一力作《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一书也被引入国内。
《媒介的转型》一书规模不大,但内容却从传播学切入,进而囊括了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诸多领域。作者试图将传媒置于更宽泛的社会学框架之中,从而增加人们对传媒与当代文化变革之关系的认识,这些变革包括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等。
本书开首,史蒂文森用深沉的笔调写到:“成熟不仅是通过我们可与别人冷静评理的对话能力的发展而获得的,同时也是通过我们感受别人痛苦的能力而获得的。”的确,作者一方面在冷静地评理,而另一方面却更加积极诚恳地去试图同情和理解别人的痛苦。从这种“试图”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史蒂文森为我们、为时代、也为这个冷漠世界所带来的无穷暖意。
譬如当全世界都在关注二战胜利60周年时,英国本土有人批评这是政府为了创造某种国家神话而做出的举动,史蒂文森却更为深刻地提出:正是这样的机会,使不同时代的人得以交流,国家“为老一代人提供了一个讲台,让他们有机会讲述他们曾经的失意、希望以及梦想,而所有这一切,其实都已经随着英国经济的式微而褪色了”。换句话说,老一代人既然曾经为国家付出过努力,虽然他们现在确确实实已经“过时”了,但今人却不该忘记他们。
对于黑人的关注更是《媒介的转型》一书的焦点。首先,史蒂文森认为,黑人是否有权利出现在主流文化中,这是最基本的问题。以20世纪50年代为例,美国的电视节目完全被白人中产阶级的形象所垄断,以至于“黑人看到大众传播媒介中终于出现了有色人种时”无不激动万分。史蒂文森引用盖茨(Gates)的话描绘了这种看起来欣然扬眉、事实上黯然心碎的场面:
天知道,我们根本不用去声讨电视怎样歪曲了我们的形象;电视上出现了一个黑人,这本身就是一件大事。“黑人,黑人,在第二频道!”你听见有人在嚷嚷。有人会跑去打电话,而另一些人则冲进邻居的门廊,告诉他们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个节目。
其次,黑人一旦出现在电视节目之中,其形象又将被主流文化塑造成什么样子?我们知道,美国黑人的正式称呼是非洲裔美国人。史蒂文森论证道,白人的主流文化恰恰对非洲与非洲人进行了最刻薄的诋毁。非洲男人最常见的样子就是原始野人或鲁莽斗士,他们需要被西方开化与启蒙,因为其根本不具备自我管理与自我开化的能力。西方永远是怜悯、活力、理性和社会秩序的化身,非洲则永远是暴力、被动、不理智和混乱无序的象征。因而,用史蒂文森的话说,黑人“即使在屏幕上露面,也无非是些杜撰出来的反面人物”,或者,黑人只被关注性或犯罪的问题。
复次,何以白人总是如此对待黑人呢?史蒂文森借助精神分析理论给予了最为精彩的解释。他认为,白人之所以要将黑人表现成“不文明”的样子,是因为白人必须将黑人视为“他者”(other)。“他者”,通俗地讲,就是所谓的“异类”,就是与自己的存在形式不同的另一种存在。白人将黑人定位为“他者”,会给白人带来一种自恋感,因为白人身上实际上同时存在着神性与兽性,但白人正好可以将兽性转移至“他者”身上,这样就使白人自己能够维持一种自我认同的图像――自己永远不被玷污;凡是看起来将威胁到这种自我认同的东西都要被排斥出去,唯其如此,白人内心的纯洁感才能得以维系。显然,白人诋毁黑人,就可以在无意识中满足一种愿望――从自己或自己的社群中消除那些不愉快的东西。正如书中所言:“一旦我们把自己内心最黑暗的恐惧投影在异邦人身上,一切就变得轻松了。”
在这个世界中,的确有很多“他者”,他们在过着一种“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希望、而且没有爱”的生活。然而,更值得玩味的是,“他者”生活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恰恰就是一般人的冷漠与歧视。一般人根本就没打算去理解或同情“他者”――因为一旦试图去理解了,就不能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兽性转移到“他者”身上了――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他者”的痛苦,宛如千斤重担,无非从他自己的一个肩头换到另一个肩头;而这些痛苦,在一般人眼中不过是些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然,书中所说的白人与黑人的冲突,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切身体会的。不过,我们倒也不必一定要去想美国的事情,想想我们身边,此类事情难道还少么?难道我们真的富有爱心了么?难道我们真的给“他者”以希望了么?设想一种情景,当你(假设你不是侏儒)得知一对侏儒夫妇的后代很有可能还是侏儒时,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也许你会想:“侏儒就不该结婚,结婚了也不该养育孩子。”――可是,如果“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下,倘若你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