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docVIP

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doc

  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作者:黄勇江 肖建德 邹季 陈扬 【摘要】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系统加横突间植骨 治疗 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 2001 年 4 月 - 2006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 96 例腰椎滑脱患者(平均 50 岁;其中退变型 78 例,峡部型 18 例;所有患者滑脱度为Ⅰ至Ⅱ度)行椎弓根螺钉系统滑脱复位并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随访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滑脱率、 复位率、 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植骨融合率。结果:全部病例随访 2 ~ 7 年,临床疗效满意率 82.3%;复位率为 79.6%;植骨融合率为 87.5 %;术后与术前比较,滑脱率、椎间隙高度、 椎间孔高度有明显改善(P lt; 0.01)。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 经济 、有效的术式。 【关键词】 腰椎滑脱;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 腰椎滑脱患者常合并腰椎管狭窄,治疗方法主要是滑脱椎体的复位、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减压、固定和融合不稳定的脊椎。治疗中对于是否复位及融合方式的选择仍存有一定的争议。我们对 96 例不稳定性腰椎滑脱作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 年 4 月 - 2006 年 1 月我科收治患者并随访资料齐全者96例。其中男 44 例,女 52 例;年龄 42~69 岁,平均 50 岁,病程 1~14 年,平均 6 年。按 m,提示病变节段合并腰椎动力性不稳。CT 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小关节退行性增生肥大并黄韧带增厚的改变、其中椎间盘突出或脱出者 28 例。必要时加 MRI 检查,均证实有不同程度侧隐窝狭窄和(或)中央椎管狭窄。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均符合诊断,且经正规保守治疗 6 个月以上无效,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质量。根据患者术前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对出现症状的节段进行手术减压和内固定。其中单节段减压固定 84 例;2 节段减压固定 10 例;3 节段减压固定 2 例。其中用 USS 椎弓根螺钉固定 51 例;用 GSS 椎弓根螺钉固定 45 例。 手术方法:患者俯卧位,全麻或连续硬外麻醉下行后正中切口显露,显露病变节段的双侧椎板,按常规在融合节段内的椎弓根内以“人字嵴”法定位分别拧入直径 6.5 mm 或 7.0 mm 的椎弓根螺钉,经 C 臂机证实位置正确后进行椎管减压,松解神经根,清除局部增生的纤维瘢痕组织及骨性纤维组织,必要时可切除小关节部分内侧壁扩大侧隐窝,并达到彻底松解相应神经根的目的。然后连接纵向杆,旋紧提拉椎弓根螺钉的螺母使滑脱椎体复位, C 型臂 X 光机透视确定复位满意后锁固。然后在双侧横突间、小关节外侧的骨质面上去皮质化,植入髂骨条和椎板减压咬下的碎骨块。其中 37 例病人还加用了同种异体骨。冲洗伤口,伤口止血后,留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伤口留置负压引流管 48 h 拔除,14 d 左右拆线。所有患者应用硬支具保护,限制腰椎屈伸活动 3 个月。 1.4 观察项目 术后 1、3、12 月及随访时分别行正侧位、屈伸动态侧位 X 线摄片,必要时予 CT 检查。测量并 计算 滑脱率、复位率、椎间隙、椎间孔高度等指标,采用 Boxall[3] 的方法测量滑脱畸形程度,计算复位率 =(术前滑脱率 - 术后滑脱率)/ 术前滑脱率;同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其融合标准采用 Suk[4] 所制定的标准,即:①若植骨与横突间或与椎体间有连续的骨小梁,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小于 4( °),认为植骨已融合;②若植骨与横突间的连续骨小梁观察不清,而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小于 4(°),则认为植骨可能融合;③若未见连续骨小梁,融合区有间隙,或骨小梁观察不清而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大于 4 (°),则认为未融合。术后及随访临床疗效比较:参照 2 结 果 2.1 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手术平均时间 24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512 mL,平均输血量为 212 mL。6例硬脊膜撕裂,术中予以加盖脂肪垫缝合,术后加压包扎等处理后,均恢复良好;5 例神经轻度损伤,主要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经过卧床休息、营养神经药物等处理后,症状基本缓解;术中无严重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4 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周围皮肤轻度红肿,经行常规抗感染 治疗 10 d,伤口均愈合良好。96 例患者均为 2 周左右拆线。2 例原峡部裂患者于第 6 月时发生内固定断裂,经行翻修术将内固定取出后,重新安装 USS 内固定复位,并行 BAK 椎间融合术后,术前的滑脱完全复位,椎间隙的高度亦得到了恢复。 2.2 术后影象结果 根据手术前、术后侧位 X 线片,记录患者手术前及术后 1 月及末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