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2012级语文一轮病句专题复习五——表意不明-四川省教师教育网络
高2012级语文一轮病句专题复习五 —— 表意不明
编写:王晓燕
一、掌握两种表意不明类型
1.歧义(1)因“多音多义”造成歧义
2010年底,小王还欠款一万元。
汉语中有些字因意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句中“还”读“hái”还是“huán”,意思是“仍”还是“归还”?词义不明。
天色渐暗,电瓶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词义不明,是“修车师傅”,还是“请修车师傅修电瓶车的人”?不清楚。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的书”词义不明,是章太炎的著作,还是章太炎曾收藏的书?不清楚。
(2)因“结构不定”造成歧义
(2013·山东)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语序不当而致表意不明,“两个”是“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多个弹壳”,还是“一目击者提供的两个弹壳”,表意不明,把“两个”移置“弹壳”前。
(2012·山东)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有歧义。该句句意可有两种理解:一是日本在野党的指责是极不负责任的,一是财务大臣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可将全句改为“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日本在野党对此强烈指责”。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两家银行。
这是由“和”字不同切分(或对“和”词性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歧义。“和”作连词,说明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个人;“和”作介词,说明他只背着总经理,与副总经理共同行动。
2.指代不明
(2010·全国Ⅱ)对于那些指责这一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它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
表意不明。“这表明……”中的“这”指代不明确,从句子来看,“这”应指上文“指责这一学说”的行为,但因为前面用了“对于……人”,造成“这”指代不明确。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过去中国大部分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这方面”指代不明。
重点识别:歧义
表意不明这一类型的病句主要指歧义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除了运用双关修辞格以外,如果同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那么这句话就是歧义句。歧义主要是因结构不定造成的。
1.结构不定造成歧义的几种情况
(1)动词的施动方向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误例: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解析“批评”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不明确,是他在文章里批评别人多还是别人对他的文章批评多?可改为“……文章中批评的人很多”。
(2)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误例: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解析动词“发现”的对象是“敌人”还是“敌人的哨兵”?不明确。可据其中一种意思改为“哨兵发现了敌人”。
(3)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误例: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解析“对”的管辖范围不明确,是“对”报案人愤慨还是“对”围观者的行为愤慨?表意不明确。
(4)修饰两可而造成歧义
误例:数百位战斗英雄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表彰会。
解析数量短语作为定语易出现歧义,“数百位”是修饰“英雄”还是修饰“亲属”?可将“数百位”调到“亲属”前,消除歧义。
(5)由停顿不同而造成歧义
在同一句话里,由于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同,或者在阅读过程中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因句子比较长而需要停顿,若停顿的位置不同,也会造成意思上的很大差异。
误例: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解析由于逗号停顿的位置不同,原句可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其一是:如果“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那么“安排住处,领取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其二是:如果“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那么“领取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2.辨别真假歧义
真歧义是指一句话既能这样理解,又能那样理解,使人无所适从。假歧义是指有的句子就局部看具备了歧义句的特征,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
判断下面句子是否存在歧义问题,说明理由。
(1)那天,张平去找李南,两个人恰恰在新建路相遇了。他说:“你来得正好呢!”
(2)张大娘完全懂得小虎子的意思。她笑眯眯地说:“你们自己干吧,爷爷会支持你们的。”
(3)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到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4)他去了三年了。
(5)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1)有歧义。第一句说了张、李两人,第二句的“他”不知指代谁。这里不宜用代词,是谁说的,就把谁的名字重说一遍。(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汉英笔译基础教程第6章 人称与物称.pptx VIP
- 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指南共识最新版.docx VIP
-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测试 (含答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pdf VIP
- 32.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原卷版)-2026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讲练(全国通用).docx
- 素养与情操——美术鉴赏的意义课件.pptx VIP
- 迪士尼运营管理案例分享.docx VIP
- 2025年天翼云高级运维工程师认证参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doc VIP
- 科学一年级上册教科版 观察一棵植物(课件) (1).pptx VIP
- 英汉对比之物称与人称汇总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