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探科学新闻之文本结构与教学意涵.ppt
公民科學素養 黃俊儒 中正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E-Mail:cjhuang@.tw 科學素養的想像 從一所校園談起… 「公民科學素養」為什麼重要? 「科技太重要,再怎麼樣都不能只留給科學家去處理」(傅大為, 2001) 有的議題,科學家也未必能決定…. Ex. 議題還在發展中(基改食品…)、牽涉不同價值觀… 科技社會中的諸多議題,均與科學息息相關,好的公民科學意識是改變社會的力量 法律、企管、傳播… 科學的各種面向 科學是一種人類文化活動的產物… 科學的發展起源 十七世紀中期前:義大利 1543年,地球中心說,哥白尼(波蘭人,於義大利求學) (義大利擁有全世界最早的波隆那大學, 1088創立) 1610年,伽利略以望遠鏡觀測天體 1638年,伽利略自由落體運動 十七世紀中期後:英國 1687牛頓出版《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s)一書,當時他是劍橋大學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十八世紀下半:法國 十九世紀中:德國 二十世紀前中:美國 科學成為一個社會建制的過程 科學的思想與發展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時代,但是有組織的科學工作主要始於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歐洲陸續成立全國性科學院 1601年,義大利成立「山貓學會」(羅馬王子贊助) 1662年,英國成立皇家學會 1665年出版世界第一份科學雜誌《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 1666年,法國成立皇家科學院 (華人世界:1928年成立中央研究院) 十九世紀,德國把科學吸收進大學,歐美大學開始設立科學實驗室 1871年,英國劍橋大學的物理系的凱文迪西實驗室(至今26為諾貝爾獎得主) 1887年,德國成立物理技術研究所;1911年威廉皇家研究所 科學家成為一種社會角色 十七世紀開始,歐洲才開始有些人將自己看成是科學家(把科學研究當作職業) 過去多把自己看成是哲學家、醫學從業者、占星家 1840年,英國哲學家惠威爾的著作中才第一次出現英文的「科學家」(scientist)一詞 科學家增加的速度(全世界) 1800年→一千名 1850年→一萬名 1900年→10萬名 1950年→50萬名 1970年→320萬名 2000年→約1000萬名 科學對於社會的影響 科學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需要社會各個部門甚至全社會的介入與支持 EX:1970年,美國費米實驗室的加速器,需安裝1000塊大磁鐵,圍成周長為6.4公里的圓環,耗資4億美元 EX:阿波羅計畫歷時約11年,耗資300億美元。在工程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12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顛峰時期總人數超過42萬人。 科學家的社會地位日益提高,社會責任更加重大 EX:諾貝爾講得主的社會地位及影響力 科學與生產的結合日益密切 形成「科學-技術-生產」的體系,創造巨大社會利益,並請加速科學自身的發展 大科學與小科學 小科學 透過個人力量完成對於科學或是自然界的理論或看法 EX: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 … 大科學 透過「團隊」的方式來進行科學理論或是科技研究的活動 EX:曼哈頓原子彈計畫、阿波羅登月計畫、粒子加速器計畫、人類基因體解碼計畫等。 科學素養的意涵 能夠對於科學進行後設的思考… 科學素養(引自Kolst?, 2001) (一)能夠辨認形成中的科學(science-in-the-making)及共識在科學中的角色 (二)能夠瞭解科學是許多社會領域中的一個 (三)能夠區分描述性(descriptive)及規範性(normative)的陳述 (四)能夠要求事件背後支撐的證據 (五)能夠瞭解科學模型是情境相關的 (六)能夠瞭解科學證據的限制 (七)累積足夠證據前應先存疑 (八)能細察科學相關的知識陳述 案例 1. 當媒體缺乏科學素養… 「 …令人擔心的是,根據日本新幹線標準,地震一發生,行車電腦就應自動下達煞車指令,並於三秒鐘內讓車子完全停下來,但台灣高鐵七○○T列車的地震應變程序採用歐洲設計規範,地震發生時,軌道上的偵測器會先透過列車將訊息傳回行控中心,等行控中心人員確認後再發出應變指令,應變時間比新幹線慢許多。」 「…以昨天的地震演習為例,當時車速三百公里、震度六級,列車持續開行近五公里才完全停住。履勘委員表示,若照這種運作方式,一旦真的發生地震,恐怕會應變不及…」 其他常見科學傳播謬誤舉隅 鄭宇君(2003):分析有關台灣牡蠣致癌風險是美國500倍的一則相關報導,指出科學家所宣稱的情況是一天吃139克並連續吃三十年,此情形才會成立,但是經報導之後卻讓一般民眾看起來像是吃了就易致癌… 陳恒安(2003):舉出SARS期間媒體針對一則「在電子顯微鏡下飛沫穿透了N95口罩!」的錯誤報導,在未經求證的情形下,讓社會一時之間悲觀的氣氛瀰漫…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