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刘思甜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化-刘思甜要点

城市化 -刘思甜 目录 城市与农村的差别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争议 城市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城市化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措施 城市与农村的差别 城市 农村 人口属性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职业 非农就业 农业劳动 景观 高楼等现代建筑 田野 产业 非农业 农业 基础设施 现代生产与生活设施 分散落后设施 社会关系 业缘为主 血缘与地缘为主 管理制度 法律,秩序 乡约 生活方式 快节奏 慢节奏 定义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道路选择争议 小城市论 1983年,中国城镇化道路学术研讨会一致认为中国应该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各不同地区的城镇化道路也应各具特色”。讨论会的总结报告注意力的焦点在“积极恢复和发展小城镇,特别是广大的农村集镇”,小城市“是符合理性的,是有生命力的”。 大城市论 有学者认为应重点发展“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中心城市”。有学者(饶会林、曲炳全,1989)则明确指出大城市具有远大于小城镇的规模效益。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在落后地区,大城市必然要首先发展,形成“极核”,然后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多元论 也有学者试图从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中寻求平衡,提出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圈为中心的提高内涵为主的”城市现代化、城市内涵化的二元(或多元)城镇化道路模式,或大中小城市互相协调,东中西部差异化发展道路。 中等城市论 《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于1984年提出“中等城市论”。 城市体系论 随着城市化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周一星,1988)提出“不存在统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最佳城市规模,城镇体系永远是由大中小各级城镇组成的,而各级城市都有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城市化的模式应该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发展道路受到重视。 城市化发展阶段图示 演进导向:乡村→城镇 城镇→城市 城市→都市 智慧城市: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2007年,欧盟就提出了建立智慧城市的设想。接着在2009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具体计划,并且决定投入100亿至120亿欧元用于智慧城市建设。欧盟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包括智能建筑、智能能源网络、智慧城市交通和智能医疗系统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欧盟的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智能经济。欧盟已经挑选出大约30座城市作为建立智慧城市的首批试点。 芬兰:The Helsinki “virtual village”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1949-1957年:起步发展 1958-1965年:曲折发展 1966-1978年:停滞发展 1979-1984年:恢复发展 1985-1991年:稳步发展 1992年至今:快速发展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特点:起步晚,水平中等,速度快。 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现在已超过50%。 计算指标 城市化水平:PU=U÷P×100%;式中:U-城市人口;P-总人口 城市化速度:TA=1÷n(PUt+n—PUt);式中:TA——城市化速度;n——两时刻间的率数;PUt+n、PUt——在t+n年和t年的城市人口百分比 影响 积极影响 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信息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调整 城市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消极影响 城市病 环境问题 生物圈:减少生物多样性 岩石圈: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 大气圈:空气污染,加剧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 水圈: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高犯罪率),道德风气日下,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压,社保缺口难于填补。 经济影响 地价上涨,成本上升。 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