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父亲,我有点怕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想起父亲,我有点怕老.doc

想起父亲,我有点怕老   1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已四十六岁了,和我现在同等年龄,这个在旧社会给人扛了十几年活的关中汉子,赶上解放上了门,才结束了三十七岁的光棍生活。这年,母亲已守寡十年。   父亲弟兄五个,没一个人成家,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抓壮丁,支公差,死的死,病的病,只有父亲叔父老三老四长得精壮些。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民国,为了糊口度日,二人结伴靠彻年给临方大圆的庄户人家打胡基、垒土墙、盘炕、盘锅头过活。我儿时跑在泥糊的街巷唱的歌谣就有:“海(儿)老三,田(娃)老四(父亲叔父小名),打胡基,供木子,盘烧炕,垒墙堤,打虎还要亲兄弟。”“一把灰,两锨土,二十四锤不离手,肩着石锤到处走……”   这些歌谣虽不大合辄押韵,却生动地唱出了父亲叔父在方圆乡村的苦焦生活。   把夯土坯叫打胡基,我没有考证,想必不会是历史上胡人入侵关中的引进吧。这种土活,我幼时去地头给父亲送饭时亲眼看见。它究竟有多繁重,反正在上世纪那一年四季众多牛马般负重的劳动中,唯有打胡基是庄稼汉们最不愿干,也是生产队长最派不出去的活路。我们大队农场有次派一个受管制的教师干这活,教师不干,农场主任说:“你身强力壮,有啥干不成的?”教师顶了一句:“那你让我生娃我也干么!”中国农业至今没有出力轻重的计量方式,这种活的程序是:先一天担水,把地面泼湿,土墒渗到,第二天不等天亮,一人挑两大笼草木灰,一人扛着石锤和木子,支在地头一块方正的青石上,就叮叮哐哐干开了。供土提锤两个人须紧张配合,除了吃两顿饭,谁也没有歇息的功夫。供方挖土、拣渣、捣碎、放木子、撒灰、装土,环环相扣,提锤的人跳上去踩实虚土,双脚抹边,轻重砸二十四下,弯腰扶起搬走垒成摞子,步步相连。五百页一摞,一气子从一大早干到半下午,一摞胡基就起来了。咂着旱烟绕一圈,看看稳定与否和顺风走向,放下烟锅,又开始锤打。赶天黑挑灯时分,村子上空被炊烟笼罩了,第二摞也就打起来了。记工员指点着数够页数,一天十分工才给记在账上。周而复始一年,才挣来一家大小的口粮。   长年重体力劳动,父亲的胳膊和腿肚子青筋暴凸,像蚯蚓黄鳝纵横爬满,看着特别吓人。      2      从记事到父亲去世的十几年里,我们一家五口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管粗细粮能吃饱肚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亲长年累月的下苦和能行。父亲是上门汉,本来在队里就不气长,经常受到户族的排挤和歧视。1964年家里又补定了个富农成分,政治高压总要找个出口,加之又生了我姐弟三个,父亲就默默的承受着体力的重荷。生产队的所有重活,诸如扶犁耙耢挖旮旯,上山砍割扫帚,起牲口圈,窑上背砖,割谷捞稻子,农忙时一一干遍,忙天一过,又积年累月的打胡基。父亲一年最盼的是下连阴雨,不管下几天几夜,他都一觉连一觉的睡在炕上,间歇处取出那架独腿眼镜,用他上过三个月识字班的文化,一字一板的躺着看古书。屋檐的雨水织网积潭,也贫弱地积攒着他新一轮的气力。父亲夸起新社会只有一句话:“终归不抓兵躲壮丁了么。”当然还有热炕头上生长的儿女。   父亲对先房的哥哥胜过亲生,从十岁养起,爷儿两个相处几十年,从来没有红过脸,哥哥青少年体质弱些,父母一门心思供给他上学,尽量不让他染指农活,两姓组合的家庭,亲情间没一点缝隙。   庄稼活七十二行,没有难倒父亲的,庄户人说溜嘴的技术活,他都干得特好:提笼撒籽,扬场摞积子,套车拉运,套种间作,务瓜畜牧,出门看天色,抓籽观成色……也正是他天生的能干和聪明,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才少了许多成长的苦难。母亲说:“你伯是一面挡风的墙,有他在,咱娘儿几个不会吃亏。1958年上山割扫帚,只走了半月天气,咱一家人就受人欺负,排队食堂净打了些稀汤,把你们饿得个个口舌生疮。”   我的出生是父亲中年得子,父亲让我姐弟三个把未成过家的叔父叫爸,把他叫伯,并把大姐自小交叔父养活,后来费劲巴力把我的户口也迁了过去,这样既对叔父是一个慰藉,也是给王家留下个根苗。也正是这一点过人的见识,在唯成分论的年代,才打通了我们的前途。姐姐靠超常吃苦成了教师,我曲曲折折地当了干部。父亲对我的怜爱,是用肩扛背驮弯腰掘泉引出的一条长河,而我竟无点滴相报,这成为我一生无以名状的愧疚和遗憾。每当夜深人静,灯下冥思或临窗远望着终南山,我的心就和笔头一样沉重,他平凡而苦难的一生,使我屡次参悟生命的短促和无奈中,唯其爱是无法偿还报答的。   我对父亲的记忆是从两顶棉帽子起始的。那年月,我父子一人戴一顶布制棉帽。我架在父亲脖子上,冷风一起,放下棉扇系在下巴,一热,再拎上去,在街巷人群里惹来许多羡慕和赞叹。连十里外的集日,父亲也架着我不轻易放下,他打胡基认识的人家太多,集上许多卖吃喝的就招呼着递给我吃食,还夸我长得英气:“简直是三叔的缩小么。”我在上面,听见笑声,根本不懂父亲的得意,只被他一走一颠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