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翻案剧及其审美风尚述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的翻案剧及其审美风尚述论.doc

明代的翻案剧及其审美风尚述论   摘要:继《西厢记》、《琵琶记》之后,明代也产生了《焚香记》与《紫钗记》等著名翻案剧。与《西厢记》、《琵琶记》言情、教化等主旨不同,明代翻案剧的发生、发展则与参与者对戏剧这种文体的审美期待息息相关;此外,倘若不将负心婚变题材中的“负心郎”翻案,以“大团圆”形式结尾的明清传奇将或无力承载这一传统母体。   关键词:翻案剧;审美风尚;《焚香记》;《紫钗记》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明代最著名的翻案剧当推王玉峰的《焚香记》和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的《紫钗记》。上述二作之外,尚有杨文奎的杂剧《王魁不负心》和无名氏的南戏《桂英诬王魁》。后两部剧作惜已不传,但顾名思义,当是为王魁翻案。此外,以翻案为主要关目的戏,在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屡见不鲜。仅全本流传下来的,元杂剧就有《西厢记》、《渔樵记》,南戏有《琵琶记》,明传奇有《紫钗记》、《焚香记》,清传奇有《倒精忠》等。这些作品,大都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上乘之作。特别是《西厢记》、《琵琶记》,更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戏曲作品之一。“近日人情世故,总以翻案为奇”如此看来,“翻案”剧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文化现象,因此,从一个时段的总体上考释翻案剧的发生、发展的轨范,有助于我们对该时代戏曲活动审美风貌的重新解读与认识,进而对该时段戏曲史脉络的再梳理、源流的再廓清。      一、“尚奇”:明代戏剧参与的审美动因      “传奇者,传其事之奇焉者也,事不奇不传”。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还总结性地认为:“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是以得名。可见事不奇不传。”李渔等的这种论调,代表了自唐代传奇小说出现以来古人对“传奇”这一文体的普遍认识。他们将“传奇”普遍理解为“传奇事”,是虚幻的,可以远譬近指的文体。可能这也是元明两代学界称元杂剧为“传奇”的原因之一。基于这种认识,尚奇就成了明代戏剧参与者对“传奇”这种文体的普遍期待。   以新的视角将久成定论的事实予以翻案并重新诠释,某种程度就是“尚奇”这种审美心理的外现。但是,明以前“翻案”剧的出现,主要原因主要不是尚奇。以晚于《西厢记》出现的《琵琶记》为例,高明在第一出《副末开场》明确宣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可见,《琵琶记》是以“关风化”为主要创作动因的。虽然徐渭等学者曾认为本剧是“雪谤”之作,这种观点未得到普遍的认同。倒是徐渭在对《琵琶记》的评点时,重新以“怨”来归结该剧的主旨,得到广泛的共鸣:“《琵琶》一书,纯是写怨。蔡母怨蔡公,蔡公怨儿子,赵氏怨夫婿,牛氏怨严亲,伯喈怨试、怨婚、怨及第,殆极乎怨之致矣!‘诗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琵琶》有焉。”随后,陈继儒则将《琵琶记》视为一部“嘲骂谱”:“纯是一部嘲骂谱。赘牛府,嘲他是畜类;遇饥荒,骂他不顾养;厌糠、剪发,骂他撇下糟糠妻;裙包土,笑他不瘗;抱琵琶,丑他乞儿行;受恩于广才,封他无仁义;操琴赏月,虽吐孝词,却是不孝题目;诉愁琵琶,题情书馆,庐墓旌表,骂到无可骂处矣。”可见,无论从作者的创作动机,还是从戏剧观众学的角度,时人并没有主要从“尚奇”的角度解读《琵琶记》。同理,因为高扬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种时代精神的《西厢记》,后世的戏剧参与者也并未仅仅以“奇”目之。   明代的戏剧情况则不然。以同为通俗文学的小说为例,明代的“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金瓶梅》从世代累积到最终定型,“尚奇”的审美观可能就是它们变成现在这种风貌的主要原因之一。既使是以“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著称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凡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要么于史无征,要么是小说家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夸大、虚构;《水浒传》也是这样,书中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技能和事迹,简直就是一部传奇史。更不用说《西游记》所创造出来的虚无缥缈的仙人两境,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尚奇”的审美期待。即便属于世情小说范畴的“三言”、“二拍”,其大部分篇章都没有溢出“尚奇”的审美范畴之外。而且,“二拍”之“拍”的外延和内涵,的确完全等同于“拍案惊奇”。不仅如此,“四大奇书”乃至“三言”、“二拍”续书以及因之衍生的各个系列作品,几乎都是沿着满足受众“尚奇”这一审美观的轨范进行的。由此可见,明代通俗文艺的参与者对“尚奇”这一审美期待的根深蒂固。虽然《焚香记》和《紫钗记》等翻案剧和“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通俗小说之间有着这样和那样的区别,但从审美风尚这一视角而言,可以看出它们“尚奇”的审美趣味还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虽然明代翻案剧的参与者和其他通俗文艺的参与者之间的动因或各各不同,但其所期待审美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尚奇”为旨归的。明代的两部著名的翻案剧《焚香记》和《紫钗记》,以其戏剧情节的发生、发展,每每在受众的意料之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