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酸钙晶体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oc
草酸钙晶体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成文,孙光,邓耀良,李盛宽,米华,刘德云
【关键词】 一水草酸钙晶体
Damage of calcium oxalate crystal to renal epithelial cells in ra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nephrolithiasis by studying the damage of attached calcium oxalate crystals to renal epithelial cells in normal al rats ary culture, culture media including oxalate ion (1, 3, 5mmol/L) and crystals (5mmol/L) ental group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t to renal epithelial cells after 8 hours. The activity of Na+ K+ ATPase and Ca2+ Mg2+ ATPase ined spectrophotometrically. Results There ent on cultured I 1640培养液,充分吹打混匀,分装在12孔板中,置于培养箱(37℃,5% CO2)中培养[8]。
1.2 实验方法 培养第5天细胞基本铺满孔板,去除培养液,对照组细胞加入正常培养液,每孔3mL,草酸组(共3组)细胞分别加入含草酸钠(1、3、5mmol/L)的培养液,每孔3mL,草酸钙组(共3组)细胞分别加入含草酸钠(1、3、5mmol/L)和一水草酸钙(5mmol/L)的培养液。实验8h后,电镜观察一水草酸钙晶体粘附到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的情况,并分别用比色法测定细胞的钙镁ATP酶和钠钾ATP酶的活性。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经核实后, 应用 SPSS10.0 for Windo. 2 结果
细胞均于24-36h左右开始贴壁,48-72h后细胞开始生长,96h后细胞呈指数性增长,120h左右基本铺满孔板。实验进行8h后,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大量的一水草酸钙晶体粘附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图1)。各组细胞的钙镁ATP酶和钠钾ATP酶活性的结果(表1)比较显示:①在三个草酸梯度浓度中,草酸组细胞钙镁ATP酶和钠钾ATP酶活性均未见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gt;0.05);②在草酸组中,不同草酸浓度的组间细胞钙镁ATP酶和钠钾ATP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gt;0.05);③在一水草酸钙组中,不同草酸浓度的组间细胞钙镁ATP酶和钠钾ATP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gt;0.05);④在草酸钙组中,三个草酸梯度浓度组的细胞钙镁ATP酶和钠钾ATP酶活性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及草酸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lt;0.05)。
表1 实验8h后各组细胞钠钾ATP酶、钙镁ATP酶的活性(略)
图1 实验8h后扫描电镜检查显示大量一水草酸钙晶体粘附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 ×5000(略)
3 讨论
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对肾结石的形成机制作了大量的 研究 ,但是,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机制至今尚未被阐明。一般认为,肾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尿液的过饱和、微小晶体的形成及结晶的生长和成熟等。其中,微小晶体粘附于尿路上皮细胞的表面被认为是肾结石形成过程中必需和关键的一个环节[3]。在本研究中,草酸钙组细胞加入一水草酸钙晶体8h后,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提示确实已有一水草酸钙晶体粘附到大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这一结果提示,在肾结石的形成过程中,一水草酸钙晶体粘附到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面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生的晶体粘附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后引发的细胞反应据认为在肾结石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Mary等利用培养的BSC1细胞系细胞进行研究时发现,一水草酸钙晶体粘附于BSC1细胞系的细胞表面后,编码cmyc、EGR1、Nur77、cjun、PAI1和CTGF等因子的基因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这些因子对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草酸尿症病人肾间质的纤维化都起到很大的作用[4] 。
钙镁ATP酶、钠钾ATP酶是细胞膜重要的标志性酶,与细胞膜的转运功能密切相关,其损伤会引起细胞功能下降,甚至可引起细胞死亡。一些研究已经发现,草酸和草酸钙晶体可以对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损害作用,并认为这是促进肾草酸钙结石形成的一个危险性因素[57]。但是,在高草酸环境下,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损害作用的是草酸根离子还是一水草酸钙晶体?在这方面研究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