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源于《诗》赋体之辨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赋源于《诗》赋体之辨考.doc

汉赋源于《诗》赋体之辨考   [摘要]立足《诗》的文本资源,逐篇辨读,宏观审视与微观考析相结合,我们发现汉赋文体乃“《诗》立其本”的史实(“根蒂”),得以破解“风赋比兴雅颂”六种诗体(“六诗”)内在联系之谜,挖掘出研究赋体渊源之矿藏资源。因揭示出赋史研究之“原始的隐藏”,汉赋源于《诗》赋体始得探明。   [关键词]《诗》赋体 辨读 六诗 汉赋 渊源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5-0152-05      《汉赋源于(周礼)“六诗”之赋考》(以下简称《“六诗”之赋考》)云:“古今学者对汉赋源起的解说甚多,影响较大者至少有以下几种观点……或认为赋自《诗》出,赋、比、兴为三种表现方法,《诗经》中已有‘赋体诗’,汉赋即源于《诗经》中的‘赋体诗’。”并加注释2日:“陈元胜《诗经辨读――国风小赋》,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390页。”其实,拙著《诗经辨读(国风小赋)》一书里的这篇“学术专论”,即题为《“六诗”辨说》。   《诗经辨读?例言》“五、学术专论,解决疑难问题”条目云:“揭示‘六诗’真相,探索汉赋源流,实为解开《诗》学研究、中国诗歌发展史研究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系列疑案之谜底。汉赋渊源,由于文献材料的匮乏以及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迄今未能论定。全面系统地综合考察《国风》里的赋篇,有助于揭示‘赋者古诗之流’的谜底。《国风》小赋实乃探索汉赋渊源之丰富的文献材料(文本资源)。然而,文学史家们历来或视而不见,或缺乏作出全面考察。本书逐篇辨读《国风》百六十篇后,欣喜地看到赋篇数目过半。《国风》小赋凡八十六篇,是为本书篇目。逐篇辨读之后,有学术专论两篇:(一)《国风》小赋论;(二)‘六诗’辨说。”《例言》强调“立足《诗经》文本,探索《国风》小赋。本书学术专论所解决的疑难问题,倘若没有本书逐篇辨读的研究成果,是无法找寻到答案的。”   《诗经辨读》出版之前,著者撰有《诗品辨读》。《诗品辨读?钟嵘(诗品)辨释》“诗有三义”条目中指明:“从《诗》学诠释到诗歌创作‘三义’理论的觉醒,最早脱颖而出的显然是齐梁时代钟嵘‘诗有三义’的诗论。(参见拙作《论‘六诗’与钟嵘(诗品)‘三义’说》,载《中州学刊》1993年第1期)。”华南百岁老诗人李育中教授写于1992年夏天的《诗品辨读?序》曰:“有关‘三义,方面,一语中的地指明不是讲《诗经》这一本书,而是指诗歌的一般创作方法,这就使人大开茅塞了。”黄天骥先生1996年11月写的《(诗经辨读)总序》云:“前几年,也就是陈先生潜心研究《诗经》的时候,学术界曾出现过一阵‘方法热’……在‘热’气腾腾的时候,我很欣赏陈元胜先生能坚持扎实的学风。我也曾拜读过他在前几年写成的《诗品辨读》一书,该书考索精审,条分缕析地帮助读者弄清楚《诗品》的疑难问题。这种严肃的治学精神,当年颇有‘顶风’的意味。继此之后,陈元胜先生又完成了《诗经辨读》。两部书,既可说是姊妹篇,也可说是著者求实求真治学作风的前后辉映。”黄天骥先生的鼓励,更坚定了《辨读》系列“著者求实求真”治学的步伐与信念。   《诗经辨读?例言》云:“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言》说:‘史家的责任是求事实的历史之真,但事实的历史之真往往隐藏不见。’《诗》的真相隐藏不见,同样大体可归纳为‘原始的隐藏’与‘意识的隐藏’两种方式。前者由于史料的缺陷,后者实乃说《诗》家们的‘成见’。”又云:“宏观审视与微观考析融为一体,实乃本书奉行的辨读宗旨与研究方法。具体落实在两大方面:其一,逐篇辨读。揭示诗篇真相;其二,学术专论,解决《诗》学乃至古典文学研究诸疑难课题。”把“六诗”说成“六义”实即历来说《诗》家们的“成见”之一,以至于钟嵘《诗品》脱颖而出的“三义”说(兴比赋三种表现手法理论),或被视而不见、千年搁浅,或遭人疵病质疑。   《周礼》称“风、赋、比、兴、雅、颂”为“六诗”,《毛诗序》径改称为“六义”:一字之改动,不作任何说明。《毛诗序》只能强释“风、雅、颂”而无以对“赋、比、兴”做出确释。“六诗”古义湮没,遂令后世众说纷纭,有待我们去探索求其“真”。唯其如此,拙著《辨读》系列两部书:先有《论“六诗”与钟嵘(诗品)‘三义’说》在其前(即《诗品辨读》),随后有《“六诗”辨说》与《国风小赋论》(即《诗经辨读》)。立足于《诗》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赋体篇章,我们不难发现赋(汉赋)文体乃“《诗》立其本”的史实,挖掘出研究赋体渊源之丰富的矿藏资源,揭示出赋史研究之“原始的隐藏”。仅就《诗-国风》而言,有赋体(可谓之“小赋”)凡86篇,占《国风》篇目总数的54%之多。具体篇目详见《诗经辨读(国风小赋)》一书。刘勰《文心雕龙》既说赋体乃“《诗》立其本”(《宗经》),认为屈原作品是“辞赋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