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艺术中的重新挖掘.doc
浅析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艺术中的重新挖掘
【摘要】大众对于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有着各自迥异的看法。本文主要是把当代艺术中的母文化元素放在艺术方法论和文化诉求的积极性方面来讨论它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去中国化;母文化;文化诉求
如果把1989年作为一个分水岭,那么,20世纪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无疑是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相比较,架上绘画在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性也在减弱,传统绘画逐渐从被关注的视野中淡化,不再处于艺术的主导位置,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年轻一代艺术家,对传统绘画的热情都在递减。一件优秀的绘画作品成就一个画家的时代已经消失,但是绘画的传统审美趣味并没有消失,在新的视觉艺术形式里,它仍然被借鉴,被挪用。其中,对过去传统文化资源的重新发掘和利用是众多艺术探索方式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使用中国传统的基本语言形式传达现代艺术观念,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传统是流变的河流,我们重新解读传统其实是发现隐藏的宝藏,不是简单的继承和颠覆的问题,而是在解构中进行重构的工作。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方法和观念、技术语言几乎全部是来自西方的现当代艺术史,我们重新观看自己的历史文脉和视觉传统,对于我们能否找到自己独立方法论的参照体系显得特别重要,与本土的历史传统连接,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觉诉求。传统文脉其实蕴含了某种现代性和未来感,它需要被重新解码和编码,以唤醒我们记忆中沉睡的东西,从而去展开全球化浪潮中传统文脉的当代处境的讨论,去找到新的视觉道路。重新观看和解读传统,不只是简单的对话,而是激活传统中所蕴含的现代性的因素。蔡国强、徐冰、黄永?f等人都是借鉴传统较成功的例子。他们都把传统文化的一些资源转换在当代艺术的语言中,开启了一个新的通道。像蔡国强对火药的利用,徐冰对汉字的转换,黄永?f对禅宗的吸收,谷文达对碑文的挪用等,都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引入当代艺术,重新挖掘传统价值的成功范例。
众所周知,以上提及的几位艺术家虽然成功了,但是,在作品的展览和传播过程中仍然是争议不断的。有的批评家则认为所谓的“打中国牌”是处于亚文化身份状态下的中国艺术家向西方谄媚并把自己“异域化”进而达到急功近利之目的的手段。他们的这种心态使得他们见“中国符号”就上火,见“中国性”、“中国文化身份”的提法就扣上“文化保守主义”的帽子而欲除以、之而后快。
当然想要真正去确认艺术家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态度是非常困难的,只能大致以类似“传记”的方式来了解他们获得这些资源的教育和生活背景。在全球化浪潮的语境下,海内外很多有建树的艺术家确实有值得警惕的倾向,但是不能完全否认他们艺术作品的价值。他们在当代艺术的本土创造性层面是有很大贡献的。蔡国强在接受采访时针对“打中国牌”的说法做过回应说:“我不打中国牌,难道要打美国牌不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大多数运用中国传统资源的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其实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自然的选择。在这里使用文本的或者视觉的中国元素已经不单单是使用什么资源的问题了,它已经上升到了艺术方法论的层面之上。
在母文化浸染下成长的艺术家,骨子里流动的是母文化的血液,火药也好,汉字也好,长城也好,禅宗也好,都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使用中国传统的母文化的元素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可以地除去这种文化血脉,而要去使用我们不熟悉的所谓“国际语言”或“世界符号”,不仅是一种“殖民心态”,也是方法论上的幼稚和强人所难。当代艺术有很多评判标准,其中最宏大的一个就是能否介入艺术史或是能否对艺术史有所推动。另外一个就是只要跟当代的社会问题发生关系就足够当代。我一直很赞同后者。所有职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什么东西是对我们当代人的生存最有建构意义的。文化和艺术的鲜活性在于如何敏感与今日之现实,在于用最恰当的语言传达出这种敏感,而不在使用的元素或者符号的年代。无论是将古代元素加以转换,还是用今天的符号俩诠释,都必须切中话题,直捣龙泉。那种能让不同背景的观众或读者接受并能咀嚼出其中一些奥妙的作品,常常是母文化元素的自然流露和当下文化话题的准确把握二者之间巧妙结合的结果。
王岳川在《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一书中提到过:“在这个张扬多元的后现代时代,赶时髦求物欲已经或正在造就除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元心态。甚至连‘追求多元’也成了一种时髦的‘一元’。”在这样的语境里面,如何发挥本民族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范围内越来越受到西方世界的关注,建构所谓“中国概念”是当代艺术迫在眉睫的文化诉求。考察艺术中的“中国概念”的情形有多种,至少它与传统的关系应在考察之列。我以为当下的困境是,中国当代艺术究竟应该走向何方?我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