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南曲剧的形成、发展和现状.docVIP

浅谈河南曲剧的形成、发展和现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河南曲剧的形成、发展和现状.doc

浅谈河南曲剧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中图分类号:I23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48-02   作为一名优秀的曲剧演员,不仅要把唱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学好、传承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要对自己从事的曲剧艺术在理论方面进行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我在演戏之余,经常看一些戏曲理论著作,经常向戏曲专家、学者和曲剧界的著名演员请教,因此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戏曲理论知识。在这里,我要谈谈河南曲剧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一、河南曲剧的形成      大约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临汝县(今天的河南省汝州市)一带有很多踩高跷唱小曲的曲艺班,这就是河南曲剧的雏形。在高跷曲搬上高台形成高台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四个阶段。      (一)坐班清唱   坐班清唱前是小曲儿自由唱,也叫填词唱,把已固定下来的曲牌唱法添上民俗俚曲,再唱给别人听。坐班清唱这个时期就已有了伴奏乐器,一般是一根大弦(坠胡或叫曲胡),一副手板,一拉一敲一唱。艺人不化妆、不表演,只是坐着演唱,观众则聚集在屋里或者院子里听唱。演唱的内容大多是家长里短之事,完全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开放式演艺形式。      (二)地摊戏   坐班清唱不能满足较多观众数量倍增的需求,于是就产生了地摊戏。地摊戏演唱的内容有人物,有故事,但演唱者还是坐着唱,没有动作表演。农闲时就临时找几个爱玩的人凑起来,在麦场上和街上,放一方桌,上置茶叶,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听着演唱者的精彩演唱。      (三)高跷曲儿   高跷曲也叫哼小曲,不算戏子,观众喜欢,艺人爱玩,所以模仿者众多。唱地摊戏的艺人踩着高跷唱曲子,一是很新鲜,二是解决了地摊戏后排观众看不到演唱者的不足。当时,在汝州辖区的村村寨寨,如郑铁炉、玉皇沟、赵庄、吴洼等村都是踩高跷最活跃的地区。涌现出了如朱万明、赵马平、邓老南、许雷、李福生等高跷能手,他们能立在一块砖上踩着唱。   高跷曲这时已有简单的角色分工和模式化的化妆,表演行当用今天的专业术语说有老旦、小生、青衣、丑等。所有演员都绑三、四尺高的木跷,边舞边唱。伴奏者拉大弦与挥板击节各一人,有时另加三弦、四弦各一件,乐队均不踩高跷。演出的节目有《胡二姐开店》《蓝桥会》《对花庭》《梁祝十八里相送》等。      (四)高台曲。   高跷曲儿甩掉高跷登上高台演出,称为高台曲。1926年5月18日,朱万明等十六人组成的高跷曲儿同乐社应邀到登封县颍阳的李洼村踩高跷演出时遇到大雨不能正常演出,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在龙王庙前搭上门板,作为演出高台,为观众演出了《周老汉送女》和《蓝桥会》,首次把高跷曲搬上了高台,从此河南曲剧的前身――高台曲就诞生了。正是基于这个历史的缘故,中国首届曲剧艺术界才定于2009年5月18日在河南的汝州市开幕。   1927年,洛阳大屯的朱六来、伊川县白沙的朱天水来临汝搭班,先后在临汝镇、县城关帝庙、火神庙、钟楼、县衙大堂等地演出,观众极多,几乎把“清官碑”挤到,可见当时高台曲子的演出盛况。   高台曲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已经有很多唱曲子戏的驰名人物,如丑行的许雷、樊大立等;须生行的赵六德、毕华等;小生行的盛三、王立等;生旦兼优的胡定、王中颜等;青衣、花旦行的李玉林、刘保才等;著名弦手朱万明、陈白娃等。   曲剧在30年代最为活跃,随后迅猛发展,并逐渐日益壮大,角色行当齐全,四功五法业已具备,伴奏上管弦兼备、丝竹并济,打击乐开始加入,表演程氏有所创新并固定下来,声腔调门有所丰富和发展,剧目上有三小戏发展到本头戏,出现了连台本戏和宫廷戏,高台曲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河南曲剧。      二、河南曲剧的发展      河南曲剧是高台曲进化而来的新的地方剧种,为什么在30年代至60年代前期,河南曲剧发展速度很快?因为曲剧唱得是民俗俚调,通俗好学,深受群众欢迎,再加上当时没有电影、电视之类的其他文化娱乐形式,农村人不看曲剧没什么可看的。从高台曲到河南曲剧,演唱都仍成为“玩玩意儿”,唱小曲不是唱戏,不是戏子。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演员的生活,通称唱戏的为文艺工作者、人民演员。建立了国有剧团,演员们全部转为国家职工,有的成了国家干部,提高了演员的地位。由于地位提高了,演员们也不在乎戏子之说了。国家按月发工资,生活有了保障,剧团以生产艺术为主,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到农村去演出。   河南曲剧最辉煌的时期也就在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和文革结束后的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一个历史很短的剧种,在建国后一跃成为河南第二大剧种,当时若按其专业剧团数量和观众覆盖面来论,即在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当中亦是名列前十名。鼎盛时期,包括新疆、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陕西、湖北、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