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商乐“名”、“实”、“源”、“流”考辨.doc

清商乐“名”、“实”、“源”、“流”考辨.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商乐“名”、“实”、“源”、“流”考辨.doc

清商乐“名”、“实”、“源”、“流”考辨   文章编号:1003-9104(2008)05-0209-06      作者简介:崔伟(1969- ),男,汉,河南人,河南大学音乐学硕士,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      摘 要:清商乐萌发于秦汉,兴盛于六朝,开辟了以歌舞伎乐为代表的中古伎乐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然而,学术界对清商乐之“名”与“实”有着纷乱的理解与诠释,如何厘清二者之关系并达到“名”与“实”的统一?笔者认为清商乐之“名”是固定的,“实”是变化的。“名”与“实”的确定只能通过“源”与“流”的梳理才能清晰的对其进行界定。      关键词:清商乐;相和歌;名实;源流;吴歌;西曲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Name, Reality,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Shangyue in the Qing Dynasty   CUI Wei      清商乐是六朝音乐的主流,活跃于六朝社会各个角落,是解读六朝音乐文化的重要钥匙,它代表着六朝音乐的杰出成就。从音乐史的角度来说,清商乐的盛行开辟了以歌舞伎乐为代表的中古伎乐时期,也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然而学术界对清商乐之名与实有着纷繁的理解与诠释,如何理清二者之关系并达到名与实的统一?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对清商乐源与流的梳理才能清晰地对其进行界定。      一、清商乐名、实之乱      历代对清商乐的界定不一,大体有以下几种:   1、汉魏旧曲。   南朝刘宋时王僧虔认为清商乐是“汉魏旧曲”,说:“今之清商,实由铜雀。魏氏三祖,风流可怀。”(注:参见[南朝]沈约《宋书?乐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今人多认为王僧虔所论之汉魏遗音的清商是狭义的,实际上仅指“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之属”,并没包括江南吴声与荆楚西曲。   2、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清商。   《魏书?乐志》卷一百九主张此说,并云魏孝文帝、宣武帝时,因战争故,收江南声伎,将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统称为“清商乐”。当代编撰的《中国音乐辞典》也沿用此说,并进一步强调吴歌和西曲是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地方民歌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   3、“清乐”、“华夏正声”、九代之遗音。   隋称为“清乐”、“华夏正声”。《隋书?乐志》说:“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以来旧曲。乐曲形制,并歌章古辞,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唐?杜佑《通典》亦说:“清乐者,九代之遗音。”   4、南朝旧乐、南音。   《旧唐书?音乐志》云:“清乐者,南朝旧乐也。”同书又称:“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   5、相和五调。   北宋人郭茂倩在承认“魏晋之世,相承用之。永嘉之乱,五都沦覆,中朝旧音,散失江左。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相和诸曲亦在焉,”的基础上说“所谓清商正声,相和五调伎也。”(注:参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题解》,中华书局,1979年版。)   6、前世新声。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乐者为宴乐。”所谓“前世新声,”应泛指汉、唐间的俗乐。   从以上几种历史界定可知,清商乐隋代以后又称清乐,其名是固定的,历代沿用不违。而清商乐的内涵却大相径庭,不同的时代对清商乐有着不同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其达到名与实的统一,宋人郭茂倩对清商乐作了综合界定:      “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其辞皆古调及魏三祖所作。自晋朝播迁,其音分散,苻坚灭凉得之,传于前后二秦。及宋武定关中,因而入南,不复存于内地。自时已后,南朝文物,号为最盛,民谣国俗,亦世有新声。后魏孝文讨淮、汉,宣武定寿春,收其声伎,得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乐”。至于殿庭飨宴,则兼奏之。”(注:参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乐》,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另外,郭茂倩为了将相和歌与清商乐统一起来,又在《乐府诗集》卷二十六“相和歌”题解中说:      “‘凡乐章古辞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其后渐被於弦管,即相和诸曲是也。魏晋之世,相承用之。承嘉之乱,五都沦覆,中朝旧音,散落江左。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相和诸曲,亦皆在焉。所谓清商正声,相和五调伎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