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宋代教坊宴乐制度对我国古代戏剧的影响.doc
略论宋代教坊宴乐制度对我国古代戏剧的影响
摘要:宋代教坊宴乐制度对我国古代戏剧产生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戏剧体制的“驳杂”性特征的形成;戏剧“雅俗并陈、浓淡相间”的表演风格;对民间祭祀戏剧的影响;影响了宫廷杂剧情节的长度设置。
关键词:教坊;宴乐制度;古代戏剧;影响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杂剧自宋代真正流行以来,成为宫廷教坊演出不可或缺的一项伎艺。通过古人记载可以发现,宋代杂剧在内廷的演出,有很多场合。不过,演出最频繁的场合还是在教坊承应宫廷宴乐时。宋代教坊宴乐制度对我国古代戏剧有着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戏剧的“驳杂”性特征;戏剧“雅俗并陈、浓淡相间”的表演风格;对民间祭祀戏剧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宫廷杂剧情节的长度设置。
宫廷中以乐飨宴的风气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优孟衣冠”的故事背景便是在“庄王置酒”即宫廷宴飨时,其后历代皆相沿不辍。至宋代,宫廷宴飨形成定制。《宋史?乐志》载:
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座,宰相进酒,庭中吹?v篥,以众乐和之;赐群臣酒,皆就座,宰相饮。作《倾杯乐》;百官饮,作《三台》。第二、皇帝再举酒,群臣立于席后,乐以歌起。第三、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以次进食。第四、百戏皆作。第五、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群臣皆起。听辞毕,再拜。第七、合奏大曲。第八、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琵琶。第九、小儿队舞,亦致辞以述德美。第十、杂剧罢,皇帝起更衣。第十一、皇帝再坐,举酒,殿上独吹笙。第十二、蹴鞠。第十三、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筝。第十四、女弟子队舞,亦致辞如小儿队。第十五、杂剧。第十六、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第十七、奏鼓吹曲,或用法曲,或用《龟兹》。第十八、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食罢。第十九、用角?d,宴毕。与宋同时之辽及其后之金宴飨进盏仪制虽较宋代简单,均为进酒九盏,不过,进盏之间插演歌舞杂剧百戏的表演过程却是相同的。到了明代,自洪武初年即已制定明确的宴飨仪制,且与前朝历代宴飨仪制比较,明代宴飨仪制对表演的要求更加严格。由《明史》卷六十三载洪武十五年大宴飨仪可知,明代大宴仪以九爵为限,严格遵守奏一段乐曲夹杂一段队舞、百戏或院本的形制。
宋代教坊宴乐制度中的进盏仪制对演剧本身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杂剧表演的“驳杂”性特征始于宋代。以此时期教坊宴乐进盏仪制为例,带来的影响之一便是杂剧与其他歌舞百戏的不可分割性,也即杂剧作为戏剧形式的不专门独立演出造成了杂剧表演形态的“驳杂”性。此种特征的形成,是由宫廷教坊宴仪制度下的演出方式决定的。王国维先生曾言:“盖古人杂剧,非瓦舍所演,则于宴集用之。瓦舍所演者,技艺甚多,不止杂剧一种;而宴集时所以娱耳目者,杂剧之外,亦尚有种种技艺。”瓦舍所演,是否按照一定的仪规进行,目前因资料缺乏,不能确知。不过宫廷教坊所上演伎艺,则是必须严格遵循一定规制,融杂众艺而进行表演的。下面通过列表加以说明两宋宫廷教坊宴乐制度下的“供盏献艺”。
由该表可以看出,宫廷教坊宴飨制度下教坊杂剧的演出。是与其他歌舞百戏杂技等在同一宴会上依序进行,彼此可以看作互相依从的关系。即使到了明代杂剧传奇发展成熟的阶段,宫廷教坊宴仪时仍遵循严格的表演仪制,即进盏时以乐章夹杂队舞、院本、百戏等艺术样式,且各种艺术样式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杂剧的这种不独立性,在一段时期内延缓了戏剧发展的进程,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我国古代戏剧的独特风格。我国传统戏剧演出形态的最大特点是花样繁多,由《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及《南村辍耕录》所载“院本名目”来看,其中便有多种表演样式,如歌舞、念诵、说唱、杂技等,这些名目虽然今天看来不是纯粹的戏剧,但在当时仍与杂剧同台演出。我国古代戏剧的这种“驳杂”的表演方式,是吸收了其他门类的表演艺术而形成的,这点已经成为定论。宋代民间勾栏瓦舍各类伎艺表演鱼龙混杂,为宋杂剧提供了吸收其他艺术的契机。不过,除了民间勾栏瓦舍提供的众艺杂糅的有利条件外,宋代的宫廷教坊宴仪制度也是促成宋杂剧驳杂的一个强有力因素。如上表所列显示,教坊宴仪中每盏酒间有相应的表演样式呈现,其中音乐、歌唱、舞蹈及百戏杂剧轮番上演。在此场合中,杂剧艺人耳濡目染其他艺术样式的表演风格,将其纳入杂剧表演中,也是很自然的事。后来的戏剧创作,无论是杂剧、戏文还是传奇,每每穿插歌舞、杂技、院本等,除了受民间众艺杂陈的表演风气的影响外,教坊宴仪制度杂糅众艺的做法当是导致戏剧这一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
教坊宴仪进盏制度下的演出,还影响了我国古代戏剧的另一表演风格,即“浓淡相间,雅俗并陈”的表演风格。教坊宴仪制度下的演出,看似无序,实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每盏酒所要表演的艺术样式,也都是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