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废而诗愈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举废而诗愈昌.doc

科举废而诗愈昌   [摘要]元灭宋后,科举停废长迭三十余年。对于宋代以来“专尚科目”的江南士人来说,这一变化影响甚巨,生活境遇、生存方式、士人心态均发生明显变化。在科举不兴的形势下,江南士人弃学改辙的情形十分普遍,儒学教育和学习陷入低潮。与之形成对熙,江南士人中兴起一股学诗、写诗的风气,诗社活动兴盛,诗歌唱和频繁。诗坛风气以晚唐许浑、姚合等人为宗,格调凄苦哀怨。   [关键词]科举废黜 江南士人 诗歌 生存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12-0136-06   咸淳十年(1274),宋朝举行了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两年后(1276),元军攻陷临安,科举制度随着宋朝的灭亡而被废黜。此后,虽然关于恢复科举的讨论不绝如缕,元世祖、成宗、武宗时都曾颁布过议行科举的诏令,但均未能付诸实行,直到元仁宗延韦占元年(1314)才得以恢复。科举考试长达三十余年的停废,对江南士人来说甚至比改朝换代更让他们无所适从。在此背景下,江南士人的生活、心态、志趣均发生明显变化,展现出与科举时代迥异的心态。   一、科举废黜与江南士人生存状态的变化   元灭宋初期,江南也依照北方地区一样实行儒户制度,在籍的儒士除缴纳地税、商税之外,其余所有差役都被免除。然而因为实际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托名儒户以规避徭役的现象,儒籍认定十分混乱,“亡宋登科发解、真材硕学、名卿士大夫多不在内”,(《儒户照抄手状入籍》)儒士“苦于赋役”、“以徭役为累”的情形仍普遍存在。与宋代“专尚科目”不同,元代前期科举制度废而不行,加上实行四等人制度,“南人”仕进之途基本上被切断,生存状况发生根本变化。陆文圭《送赵敏道序》云:   吾幼攻举子业,剽窃律赋经义套括,以争名于场屋间,吾之大惭,人以为大好焉。已乃事大缪,礼部条贯束不用,武夫健吏鸱张,而儒其服者,例遭讪侮。对于全力投身举业的士人来说,宋元易代后取消科举考试,使他们惟一所从事的艺能失去了施展空间,此外又别无所长,生活境遇可想而知,“例遭讪侮”即是其时遭际的真实写照。入元之初,即便是一些宋末名儒,生活也十分窘迫。舒岳祥、陈著、戴表元等人的诗文中,充斥着对元初困窘生活的描述。类似唐元“老来正苦行役,每顾影寂寥,时一发浩叹”(《送沈晋可序》)的江南士人,在元代前期并非个例。   科举考试的停废,使士人变得一无所能,人生价值选择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虽然宋代士人科举登第及被选任为官都不容易,但他们毕竟可以通过所学进入仕途。到了元代前期,江南士人人仕只能委身为吏,而这恰是传统士人所鄙弃和不擅长的。对于换代前后形成的巨大反差,赵文感叹说:   士之贫于今世,不亦可笑也哉!……近世富家,其骤兴崛起,不出于诗书之泽,不本于父祖之积,虽能骤致富强,惊动闾里,其子孙一落,往往鞭背马前,呼阜庭下,终不若彼出于父祖之积,诗书之泽者,虽贫且弱,犹挟册往教,号称人师。此俗人之所诋?姗侮,而至不易得者也。(《送罗山禺序》)   宋代以文治国,儒士在仕途上颇显优越,元初打破这一格局,致其仕途困顿,许多儒学、科举世家开始逐渐走向没落。戴表元叙述当时的情形说:“科举罢,三百篇之策,学者黜为空言。邑中故家,虽衣冠强盛如李、杨、黄者,亦皆逋播荡析。”(《送杜于问赴学官序》)吴师道也感叹:“科目未兴,而无以为官;从师道息,好士礼废,而无所于游。当今南北旷荡之时,而老于茅茨林穴之下者,岂无赢粮之资哉?势有所不能也。”(《送方寿父之道州序》)士人“无以为官”,为学的热情自然也就日渐受挫。废学、改辙之举逐渐成为普遍趋势。他们或教授乡里,或弃儒从商,或委身为吏,或由儒入道,或习为杂学。关于其时的总体情况,揭侯斯概括说:“自科举废,而天下学士大夫之子弟,不为农则为工、为商。”(《送也速答儿赤序》)王沂描述:“其在间巷间者,用力于空文而峙虚名;其出其仕者,赴时趣务,驰骋于声利。”(《送张光道序》)元代文献中有诸多关于这一时期士人改习其他艺能情况的记载,其中以出仕为吏的情况最为普遍。苏天爵指出:“学者仅能执笔晓书数,其父兄已命习为吏。”(《新城县缪学记》)如唐如介,“科举废,格勉从吏役,初试于邑”。(《唐处士墓志铭》)陆千里,“幼读书,急亲养,不得守先业,由刀笔吏以进”。(《送奉化吏目陆千里序》)上饶翁某,“以儒家者流,而尝从事于律,积岁月,可以典州县之案牍,顾乃暂寓焉于征商之官”。(《逢遇录序》)也有沦为商贾的情况。如李瑞,科举废除之后,“又不能治生农工,处市井中,遂商贾为业”。(《承直郎江西等处榷茶都转运司副使李公神道碑》)或改事各类技艺,如严存性,“方将以儒术取进士第,以是用于世,而科举废矣。于是益取医家之书而读之,求尽其术,以游四方,而行其志焉。”(《赠儒医严存性序》)薛方彦,“国初科举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