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涛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一画”论.docVIP

浅析石涛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一画”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石涛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一画”论.doc

  浅析石涛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一画”论   (一)从创作过程看   “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   “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11}   这两句的意思分别是:“一画是书画具体创造最根本、最基础的法则、技法”,“就一画看,它担任着形成万画万象形象的任务”。{12}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石涛是从绘画具体技法角度出发给“一画”下此定义的。“一画”就是绘画形象最原始、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的因素,在一画之中,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从简单的一画开始,至于万象,然后又从万象归于一画。这就是石涛关于“一画”的观念在绘画、书法等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化。 .L.编辑。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13}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画乃万物根本之所在,一画包含了万物,在绘画创作中,任何一种关系都同天地万物之形成一样自然和谐”。{14}这就说明一画不仅仅是 艺术 造型的最基本因素,从客观的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它更是创作的一气连贯。   苏轼就曾云:“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跗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15}这句话的意思:“竹子的节本来是在其幼笋时就早已‘生而有之’,后竹子从笋中长出而拔高,就好像蝉和蛇蜕皮一样,因此竹节并不是一节一节逐节地生长出来的,而是整个地同时生长的。而今有些画竹的人常常是一节添一节、一叶添一叶地组合成他们所画的竹子,这哪能是竹子啊!”苏东坡之所以提出这一比喻,实际上想突出艺术创作过程的一气连贯性。我们再回到“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收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这句话。同样,由于一画本身就包含了万物,于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画、墨、笔、腕、心多位一体,从而达到一气呵成。   因此,石涛从整个创作过程着手,不是把“一画”简单理解为艺术造型的最基本因素,而指出它是指创作过程的连贯性、一气性。   (二)从创作主体的 心理 状态看   “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16}   “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17}   从上面几句话可以看出,画人即创作主体只有把握“一画”论之奥妙,才能在纸上充分表现出山川河流等万物内在与外在的美。然而有许多画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从而往往被艺术规律、法则所束缚,关键是不明白“一画”的道理。如果画人能真正明白了“一画”的道理,艺术实践便可以随心所欲,心手相应,绘画法则的障碍便可驱除了。   于是,石涛在《画语录》的十五、十六章中提出了对策:“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18}“愚者与俗同识。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19}“远尘”、“脱俗”,从这些字眼可以看出,这两段话主要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石涛认为一个人在作画时,只有达到远尘与脱俗、精神专一,内心处于轻松状态,笔下才会有精彩之作,也才能贯山川之形神。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这么写道:“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20}郭熙这一画论思想与石涛的思想不谋而合,他们都对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作了一定的要求。“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夫画贵乎思”,“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从这里足以见得,石涛把创作之前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放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画前必须心明几净,不为俗事拘牵,超脱 社会 ,舍弃人的社会性,内心才能处于轻松状态,才能自然体现出万物神形,于是也才是真正得“一画”之洪规。   “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这才是“一画”所包含的创作时的心理状态。这时才能达到物我两忘,主客同体,作品才会贯万物之形神。   (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