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泽荣与中国文人交往心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金泽荣与中国文人交往心态.doc

  浅析金泽荣与中国文人交往心态  摘 要:金泽荣的流亡中国对其与中国文人交往心态有重要影响,爱国救国的强烈愿望贯穿其交往心态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钦慕和交往过程中精神上得到的理解与安慰是其与中国文人交往的直接原因。   关键字:金泽荣 中国文人 交往心态 爱国      金泽荣(1850-1927),字于霖,号沧江,别字韶濩生,原籍韩国开城府,韩国高丽王朝末期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一生致力于古文创作。在韩国,金泽荣经历了四十年之久的科举仕途之路,同时与韩国当时的一些爱国文人结交并成为知己。1905年,面对韩国即将亡国的严峻现实,金泽荣不愿做亡国奴,转而选择于同年10月携妻女流亡中国,并长期客居南通直至去世,长达22年。这22年里,金泽荣与中国文人有了广泛深入的交往,而此时金泽荣与文人的交往心态较于在韩国时有了一些不同,但爱国的主调一致。现笔者对金泽荣流亡中国时期的交往心态试作考析,不揣浅陋与冒昧,以此文求教于方家。      一      金泽荣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科举是金泽荣前半生的主要经历,也使他有了较高的诗文创作水平、丰富的社会经历并结交了当时文坛和政坛上的优秀文人,而短暂的仕途生活使他认识到了国家的危机,激起强烈的爱国情感。伴随金泽荣一生的主要思想即爱国、报国、救国及为之不懈地努力,同时与其结交的文人也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深沉的爱国情使他们一见如故、成为知己。李建昌在《送于霖游燕序》中说:“余与于霖总角论交,历十年而后乃悉其底蕴”[1]。黄玹(字梅泉)是金泽荣的知己好友,其在《岁暮怀沧江》中说“文章犹珍瑰,不许鱼目识。”[2]在得知亡国消息后,黄玹极为悲痛,绝食六日,后又服毒以身殉国。殉国前他嘱托他人把自己的诗文稿交给金泽荣处理,1911年金泽荣于南通翰墨林书局刊印的《梅泉集》(七卷,续集两卷)就是黄玹的遗作。与金泽荣书信来往密切的王性淳(字敬庵)在《寄上沧江先生》信中道:“迢迢明月长淮色,漠漠飞云故国情。”[3]李建昌、黄玹和王性淳等都是金泽荣的至交好友,他们的交往缘于诗文创作的交流,但更多的是内心的爱国情感所趋,使得他们在心灵上更加契合,更易于读懂彼此。   金泽荣前半生里交友很多,首先是因诗文创作交流与唱和所识,他们大多是当时韩国文坛上的优秀文人,金泽荣学习他们创作技法的同时也为他们对诗文创作的不懈追求所折服。其次是由仕途生活而结交一些爱国官员,他们大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在韩国国势日渐衰弱的现实下,金泽荣与他们一样爱国情感日趋强烈。第三是多次游历高丽王朝遗迹过程中结交的一些文人游子,金泽荣饱览了祖国的大好山水,加深了其爱国情及自豪感。由上可知,无论金泽荣是由于何因结交好友,他与文人交往的心态都是以爱国思想为基石的,金泽荣与文人的诗文创作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思想碰撞、技法熟练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以文章报国。      二      金泽荣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强的认同感,同时与张謇的早年相识,都使他在亡国的现实下必然选择了中国。在中国,金泽荣继续其古文创作的同时也结识了很多当时中国的优秀文人名士,这些都使他生活充实、精神畅快。金泽荣与他们或诗文唱和、或书信往来、或游玩作诗,金泽荣客居南通,虽是流亡者身份,但还抱有复国愿望,同时想为保存韩国民族文化做出一点贡献,这使金泽荣在南通的生活丰富而多彩。   首先,挚友张謇当时已将南通成功地建设成了国内仅见的“模范县地”[4]与“理想的文化城市”[5]。金泽荣在这样的现实氛围下内心深受鼓舞,看到了救国强国的方式。在张謇的安排下,金泽荣在南通翰墨林书局工作,这既解决了金泽荣的生活问题,也能让其继续古文创作。金泽荣虽不能说汉话,却可通过笔谈的方式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由于生活工作的需要,金泽荣与书局同事及中国部分文人有了接触和交流,他们热情的帮助让身在异国的金泽荣备感温暖。   其次,金泽荣对中国传统文化钦慕已久,对中国文人如俞樾、严复、梁启超早已心生仰慕之情,客居中国后更加渴望与他们结为好友。金泽荣流亡中国前就与俞樾有书信往来,《奉和俞曲园先生》中“远海几回劳梦寐,尺书难得罄衷情。玄亭载酒他时约,预嘱阳侯送棹轻”,表示想与俞樾会面共诉衷肠,金泽荣到中国后这一愿望终得实现。1910年金泽荣于杭州认识了严复。金泽荣对严复《天演论》的译成作了高度评价,严复对金泽荣的诗也颇为赞许。严复的日记十分简略,却有5处记到金泽荣;严复不以诗闻名却有7首写给金泽荣,可见两人虽只有一面之缘但彼此却印象深刻。金泽荣于1922年因梁启超应张謇之邀来南通参加中国科学社第七次年会而有幸与之会面,并有诗文《梁任公至南通余访见之明日有赠》为证。因仰慕之情结交的好友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是创作名家,金泽荣通过与他们交流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从而创作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