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教案11要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三教案11要点

11 师说 韩愈 教案 A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写法。 2.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第一课时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写作背景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五、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聆听,注意字词 1.字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官盛则近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六艺经传(zhuàn) 以贻之(yí) 2.多音字 chuán 传递 fǒu 能否 dú 读书 传 否 读 Zhuàn 经传 pǐ 臧否人物 dòu 句读 3.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六、诵读指导 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注意读准停顿 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七、自读课文,熟悉文本 八、自读课文,揣摩论证结构 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第一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二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又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九、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内容层次。 2.试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和试背情况 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1段 (1)教师范背第1段。 (2)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 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板书: ?????????????????????????????????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阐述从师的道理?????(为什么)?否则惑之不解 ????(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