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寒山诗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寒山诗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doc

论寒山诗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   【摘要】寒山作为唐代的一位诗风独特的禅客诗人,其人其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总的来说是被忽视甚至被冷落的;而寒山本人一定不会料到一千年后他的诗竟会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拥有如此多的知音,乃至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美国掀起了一股颇具规模的“寒山热”。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寒山现象”激起了本文作者的研究兴趣,于是便试着运用阐释学的理论对文化误读的角度对其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寒山现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寒山;文化误读;阐释学;跨文化交流      1.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跨文化对话和交流也日益频繁。翻译是最直接、最普遍的文化交流形式,其实践活动中存在误读现象也就在所难免。本文试图运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些观点,主要从阐释学的角度对寒山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并将其放在跨文化对话与交流的背景下进行探索研究以证明文化误读存在的必然性及重新评价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的重要性。   2. 阐释学与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如果说,理解是对原文的接受,那么,解释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阐发。在这个意义上,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即读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再创作者。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一个我们卷入其中却不能支配它的事件;它是一件落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从不空着手进入认识的境界,而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解释学的理解既包含了我们突然遭遇的陌生的世界,又包含了我们所拥有的那个熟悉的世界。” 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者――人,还是理解的对象――本文,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也就是说,都处于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的。这种历史性就使得对象本文和主体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演变中的“视界”(Horizont),因此,理解就是本文所拥有的过去视界与主体的现在视界的叠合。伽达默尔称之为“视界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这样,在现代解释学理论看来,人们面对本文所达到的理解就永远只能是本文与主体相互溶通的产物。   由此可见,理解的历史性揭示了参与理解的客体都是历史的存在,理解其实就是主体对文本所作的一种特殊的历史逗留,要完全纯客观地理解文本,进行简单的语言层面的语符转换是不可能的误读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成为“出自本身需求的阐释和意义重建。”无论翻译者如何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为原作者,释者都无法重新唤起作者原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一个文本的复现,而且在生成的译语文本上还闪烁着异语带来的新光芒。纵使译者以“信”为本,但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解释,不同的解释表达了不同的关系,所以解读无法超越文化误读的维谷。         3. 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化误读个案分析:寒山诗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   寒山,自号寒山子,是中唐时期一位隐士。据零星记载,寒山“容貌枯悴,布糯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履”;性格怪异,独来独往,“世谓贫人疯狂之士”。他常于山林中竹木石壁题诗书句,自称“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可惜寒山诗多有散佚。唐末天台道士徐灵府序而集之,凡三百余首,分为三卷,是最早的寒山诗集。寒山诗不重形式,不拘格律,涉笔成趣,直抒胸臆,自成一格。“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这便是寒山的诗句,由于中国文学传统对于诗歌的形式有着严格的要求,加之寒山本人地位低下,故他的诗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不为正统所接受,可以说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   但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美国却掀起了一股“寒山热”,著名学者纷纷选译寒山诗。1954年,阿瑟?韦利翻译的27首寒山诗在美国《邂逅》杂志发表; 1956年,加利?史奈德在《常青评论》杂志发表24首寒山译诗;1962年,伯顿?沃特逊选译寒山诗124首,由纽约丛林出版社出版,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在纽约和伦敦再版。上述三者之中,以史奈德的译诗在年轻人中最为流行。由于五、六十年代适逢“嬉皮士”运动,所以“佯狂似癫”的寒山诗受到美国年轻一代的热捧。 “寒山诗”也因此在大洋彼岸“死而复活”并成了“垮掉一代”的精神食粮。史奈德的寒山诗英译本成了美国青年最喜爱的读物之一。1977年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他惟一的长篇小说 “Cold Mountain”。它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情感与关系,深受好评,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而弗雷泽在该书卷首便引用了在项楚《寒山诗注》里列为第九首中的一句“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寒山诗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力就是,它进入了美国大学的教科书,最初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文系一个教授编的中国文学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