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典诗词的忧患意识–精神文明十讲.docVIP

谈谈古典诗词的忧患意识–精神文明十讲.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谈古典诗词的忧患意识–精神文明十讲

谈谈古典诗词的忧患意识 忧患诗歌的另外一类是对生存之痛的感慨。相对永恒的大自然来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相对于强大的政治社会来说,个体的存在是脆弱的。生存的焦虑、生命的追问是一个千古话题。从古诗十九首到元曲,对生存之痛的忧患之情随处可见。 (1)怀才不遇的愤懑 怀才不遇是封建社会文人的普遍现象,现实的黑暗与诗人的理想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悲时伤世,哀叹人生多艰,就成了一种渲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这类人生忧患蕴涵的是封建社会文人们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 (2)忧生之嗟 忧生之嗟重点表现为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感叹。这方面的忧患意识在古典诗词中表现的内容比较复杂,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A、珍惜生命,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价值的积极进取态度 有的人是明知人生有限,在生命的紧迫感中,雄心不减,更加渴望建功立业,赋予有限的生命以不朽的价值。曹操、苏轼、辛弃疾等就是这样的英雄。曹操《短歌行》在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想到的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苏轼在苦闷:“人生如梦”时,向往的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辛弃疾哀叹“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时,梦想的仍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由于把个人与社会联系了起来,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个体的忧患就上升为一种社会责任感。 B、把个人的生命融人历史的长河中,超越个人忧患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想真正超越忧患,必须换一角度来看待人生。在这方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真正体现了人生的智慧。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短暂的人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终极价值。 C、面对人生忧患的避世态度和游世态度 陶渊明在他的诗歌里边写道,“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感觉到园林、田园是最好的,而人间尘世是可以离开的;李白在他的诗歌里边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一些诗人是在寻求逍遥、超越的一种精神境界,希望在山水田园中,在寻仙得道中,超脱人生的苦痛。还有一部分诗人面对人生的无奈,采取了一种游世的态度,以物质的享乐,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对现实、对人生,采取一种游戏的态度。比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这方面的表现:“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谓守穷贱,坎坷常苦辛。”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