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陆游《书愤》之“气”和“愤”.docVIP

也谈陆游《书愤》之“气”和“愤”.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也谈陆游《书愤》之“气”和“愤”.doc

也谈陆游《书愤》之“气”和“愤”   书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陆游爱国诗篇的代表作之一,感情深厚,含义深刻,为后世推崇景仰,收入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题目中的“愤”和首联的“气”是理解本诗感情及主题的关键。对此,文献资料上有两种理解:其一,游国恩、李易选注《陆游诗选》对“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注解是:“言北望中原,失地未复,自己胸中愤恨之气郁积如山。”[1]人民教育出版社原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该诗(现收入选修教材),对“气如山”的注解是:“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对首联的讲解是:“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其二,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注解是:“谓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2]钱钟书《宋诗选注》对该诗的注解是:“这首诗是陆游六十一岁所作,想起少年时要恢复中原,‘气涌如山’。”[3]   “气”为多义词,《汉语大词典》释其第○16义是:“指精神状态,情绪。亦特指勇气;豪气。”第○18义是:“气恼;生气。”(第六卷第1024页)《汉语大字典》解释“气”的第○8义是:“愤怒;气恼;生气。”(第三卷第2012页)《书愤》中的“气”,根据诗歌内容、主题、诗人的遭遇及个性等,我们认为上述第二种理解才是恰当的,即“气”为“气概;豪气”。   首先,金人南侵,宋朝国土不断沦丧,陆游自幼随家人逃难,颠沛流离,成年之后进学和仕途也屡遭挫折。这些固然足以使陆游悲愤满腔,但他从小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个性豪迈奔放,并不是空怀嗟叹之人,所以,家国之恨也必然激起他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这种精神气概贯穿陆游一生,是其诗歌的一大主题,比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可以说,青壮年时期陆游所怀有的是满腔豪情壮志,即使有悲愤哀伤也是其次的。所以,把“气如山”理解为“积愤如山之重”不符合诗人的性格,而应是“(收复失地的)豪气像巍巍高山”,这才跟诗人豪放的性格和一生的抱负相统一。   其次,上述《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从全诗来看,后两联写壮志未酬的感叹,可以说“悲愤异常”,但是前两联并不包含这种感情。因为,“早岁那知世事艰”是以反问句表示否定,表明诗人早年并不知道世道艰难,对于投降卖国行径并没有什么认识,也就谈不上什么悲愤。   第三,把“气”理解为“悲愤”,可能还受到题目“书愤”的影响。如果将“愤”理解为“愤怒”、“悲愤”,那么“气”也就成了“悲愤”,似乎相辅相成。这也不恰当。“愤”也是多义词,《汉语大词典》释其第①义为:“郁结于心;憋闷。”朱熹《论语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第④义是:“愤怒;怨恨。”宋玉《大言赋》:“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第七卷第731页)“书愤”之“愤”应是第①义,即“郁结于心;憋闷”。陆游从小立志报国,而可悲的是朝廷软弱无力,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一生并未有多大作为;但他矢志不渝,从未放弃北定中原的豪情壮志。如此人生遭际和思想性格,在他六十一岁时抒写出来而成《书愤》,决不是“悲愤”一词所能概括的。本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非常丰富,至少包括:(1)收复河山的豪情壮志(首联),(2)投身战场的热切之情(颔联),(3)壮志未酬的失落痛苦(颈联),(4)恢复无望的悲哀无助(尾联)。这样复杂的情感在诗人胸中郁积了大半生,最终以“书愤”为题赋诗抒发。所以,把“书愤”的“愤”理解为“郁结于心;憋闷”,更符合陆游的坎坷遭遇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体验,它包含了“悲愤”在内的复杂感情,不仅“心求通而未得”,而且越积越重,深厚沉郁。   从诗句之间的关系来看,如果把“气”理解为“气概;豪气”,同时把“愤”理解为“郁结于心;憋闷”,题目与全诗以及诗句与诗句之间的联系便丝丝入扣。首联“起”――出句写诗人早年思想单纯,不知道世道艰难,满以为凭一腔热血就能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所以,对句写北望中原顿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此豪气如巍巍高山,一发不可收,便有颔联相“承”――联想起瓜洲渡和大散关两次胜战,渴望投身杀敌报国的火热战斗。两仗不仅使诗人快意,而且看到收复中原的希望而倍受鼓舞,收复之志得以具体化。可是,艰难的世道阻碍这理想的实现,于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