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1-12章生物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第9次课201...
3、动物的类群 地球上现存150万种动物包括— 单细胞→原生动物亚界 多细胞→后生动物亚界 后生动物亚界分类主要根据— 身体的对称形式(辐射或两侧) 受精卵裂的方式(螺旋或辐射) 胚层(两胚层或三胚层) 次生体腔(裂体腔或肠体腔) 口的来源(胚孔或另一端) 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 4、动物八大类群(多细胞机体) 原生动物:单细胞,草履虫,变形虫 中生动物:寄生,直游虫(蠕虫) 侧生动物:海绵(2层细胞) 辐射对称:水母(2胚层,有口无肛) 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血吸虫,3胚层) 假体腔动物:线虫(蛔虫,3胚层) 裂体腔动物:环节(蚯蚓,中胚层裂体腔) 触手冠动物:帚虫(固着生活) 肠体腔动物:海参,脊椎动物(后口动物) * 四、神奇的微生物 1、定义:一大类形体微小(个体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统称。(不是分类学上的一个自然类群) 微生物包括——?成员 微生物已发现10万种,据认为仅占总数的1%;还有许多尚未发现或未被鉴定。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1)个体小,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盛,繁殖迅速;4)适应性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 3、微生物的三大类群 1)原核:细菌,放线菌,支/衣原体,蓝细菌 2)真核:原生生物(动物/藻)、菌物(粘/卵/真) 3)非细胞微生物:真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朊病毒和缺陷病毒) 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是细菌群体 细菌的大小? * 放线菌和无细胞壁的支原体,酶系统不完善的立克次氏体以及衣原体也都属细菌家族的成员 菌物界是真核微生物,个体分别由单细胞,原生质团和菌丝体组成菌物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许多种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药用价值。 * 1、生物多样性处于动态平衡中 自然界中物种灭绝: 90种/100年 人类活动使物种灭绝加快: 104~105倍 生物多样性指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五、生物多样性问题 人类活动促使物种灭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热带雨林的消失。 热带雨林消失速度 100 英亩/分钟,已消失50% 如果不采取措施,估计再过 50 年完全消失! 热带雨林中生活着30~50% 生物物种。 *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1)保护野生基因库:如作为改造农作物等的依据(高产农作物品系抗性差的问题); 2)保护农业和药物资源:各种生物可能包含丰富的资源; 3)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有人将地球比喻为一个宇宙飞船,失掉一个物种,似掉了一颗螺丝钉;最后的结果,宇宙飞船散架。 人类的结局? * 生物物种 环境 人 人类活动造成 环境恶化和生物破坏 生物破坏和环境恶化 互相加剧 生物破坏和环境恶化 又反过来 威胁人类生存。 人类不是地球上的主宰,三者间相互作用! 和谐 *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1、生态学 1)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2)其含义,涉及: 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 群落之间 相互作用 生物和非生物之间 3)生命科学研究的层次 分子、亚细胞、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 4)生态学 一门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学科。(19 世纪下半叶德国动物学家就提出“oecology”) 只是到近代,生态破坏所带来的恶果日益严重和明显,生态学才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2、种群生态学 1)什么是种群? 指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对种群的研究包括多方面特征的描述。 * 2)种群特征: 数量:关键 年龄比:关系到种群的增长速度 密度:生活环境 性别比:关系群落稳定 分布状况:均匀 所有生物种群生长符合—— * 3)对人口的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特化分支。 人口增长同样服从种群生态学规律! * 3、群落生态学 2)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相互作用方式 方式 种群 1 种群 2 竞争 有害 有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