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海university感应淬火工艺优化
本科生论文答辩 移动式感应淬火过程工艺参数设计与优化 指导老师:张根元 副教授 答 辩 人: tutu 专 业: 金属材料工程 时 间: 2013年6月8日 主要内容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动态 二、工艺及工艺参数 三、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四、连续感应淬火温度场分析 五、总结与展望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动态 1、感应淬火技术应用及发展 优点:加热速度快、效率高 、晶粒细小、淬火变形 小 、易于实现机械化及自动化 。 分类:频率、感应圈的运动方式、加热方式。 应用:含碳量为0.4~0.5%的中碳钢和球墨铸铁。 发展:感应加热电源、淬火机床、淬火工艺。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动态 2、感应淬火过程数值模拟 意义:传统经验、试验→科学定量 分析软件:HEARTS、Deform、ANSYS 3、研究动态 同时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温度场的研究已相对成熟 , 二、感应淬火工艺及工艺参数 几大效应 集肤效应、圆环效应、邻近效应、尖角效应、边缘效应和到导磁体的槽口效应。 技术条件 感应淬火后的表面硬度,淬硬层深度,淬硬区分布,金相组织等 。 二、感应淬火工艺及工艺参数 3、主要工艺参数及选择 主要工艺参数 :f ,P0 ,th / v ,感应圈 ,淬火 ,回火。 参数的确定: 硬化层深度→f 频率和要求的淬硬层深度→ P0、 th / v 感应圈直径、高度、截面形状 冷却介质、冷却时间 回火温度、时间 三、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三、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建模:S45C轴对称零件,以1/2进行一维建模 单元类型: 材料 区域/物理场 电磁场 温度场 单元 类型 材料属性 单元 类型 材料属性 1 工件 PLANE13 μ (T) ρ (T) PLANE55 k (T) c (T) 2 线圈 PLANE13 μ NULL NULL 3 空气 PLANE13 μ NULL NULL 1 工件表面 NULL NULL SURF151 e, h (T) 三、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S45C感应加热热物性参数:μ、ρ、с、к 三、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1、无限长光轴静止式感应淬火 建模:工件外径Φ16mm,紫铜感应Φ20×8mm 网格划分:工件表面划分较密,心部较粗,纵向划分精度为0.25mm;感应圈划分为20×32个单元格;空气场采用自由划分的方式。 三、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不同参数下,工件位于感应器中间部位径向温度分布曲线: 三、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2、有限长光轴静止式感应淬火 建模:工件Φ16×30mm,紫铜感应Φ20×8mm 网格划分:同无限长划分方式 工艺参数:f=186kHz、t=4.2s、Js=700×106 A/m2 三、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模拟结果:工件MX处表面,距表面1.62mm、2.02mm、2.40mm和心部温度随时间的分布。 四、连续感应淬火温度场分析 特点:热源移动 建模: 工艺参数: f=186kHz、Js=650×106 A/m2 v=380mm/min 四、连续感应淬火温度场分析 模拟结果: 图(1) 图(2) 图(3) 图(4) 四、连续感应淬火温度场分析 不同频率下温度曲线: 五、总结与展望 总结: 1、通过ANSYS分析S45C钢感应加热过程温度场。 2、基于ANSYS获得的感应加热工艺参数电流密度Js、频率f和加热时间t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3、移动式感应淬火工件在不同频率下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其结果与理论趋于一致,为移动淬火过程的后续分析奠定了基础。 五、总结与展望 展望: 1、连续感应淬火冷却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2、相变动力学的基础上分析应力并试验验证。 3、组织分析。 4、连续感应淬火热源处理方法。 谢谢,欢迎各位专家提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沈百英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ppt
- 沃尔沃S80L店头活动文案2.ppt
- 汽车防抱死制动system设计研制答辩.ppt
- 沟通与演讲第9讲演讲.ppt
- 汽车文化作业-宝马概念车.ppt
- 沟通面谈案例–水浒系列.ppt
- 没有绩效考核就等于没有的管理.ppt
- 沙宣方圆3角概念.ppt
- 沪教版8年级上勉学.ppt
- 沟通从《心》开始.ppt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