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晋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麻疹”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指南.ppt

晋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麻疹”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指南.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晋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麻疹”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指南

麻 疹 内容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情况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及分型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与控制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和出疹(斑丘疹)及疹后脱屑,色素沉着 传染性强 能通过人工免疫预防 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 病原学 麻疹病毒 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RNA病毒 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疫苗免疫稳定) 病毒培养及传代——减毒活疫苗 抵抗力弱 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体外生存力弱,当患者离室、房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但耐寒及耐干燥,室温下可存活数日 -70℃时刻保存5年以上 冰冻干燥可保存20年 ——疫苗冷藏保存 病原学 基因型 依托于实验室网络,我国开展了麻疹病毒学监测,并建立了我国麻疹病毒毒株库及基因数据库 从1993~2008年,通过全国实验室网络从麻疹散发或暴发病例中在中国的29个省共分离到1294株麻疹毒株,国家麻疹实验室通过RT-PCR、序列的测定与分析对麻疹阳性毒株进行了基因型鉴定,建立了系统发生树来描述基因型进化特点。 除5株病毒为疫苗相关A基因型,1株为H2基因型外,其余则属于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 H1基因型是我国流行的绝对优势基因型。 2003年国家实验室又进一步将H1基因型划分为3个亚型:H1a、H1b和H1c。对中国麻疹病毒16年的H1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数据的分析,证实H1a逐渐成为优势流行亚型,H1b基因型逐年转为弱势,而H1c亚型近年几近消失。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态势 传染源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无症状带病毒者及隐性感染者较少,传染性较低 急性患者为最重要的传染源 发病前两天及出诊后五天均具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中 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出诊后逐渐减低,疹消退时已无传染性 恢复期不带病毒 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者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 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传播罕见 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凡未患过麻疹或接受过麻疹疫苗注射者均易感 患过麻疹母亲的婴儿,由于从母体内获得被动免疫约能维持一年,一年后易感 儿时注射国麻疹疫苗但抗体水平下降者常成为易感者 未患麻疹或接受麻疹疫苗注射母亲所生婴儿六个月内从母体获得抗体者很少患病 主要在6月——5岁间小儿间流行 成人麻疹报道越来越多 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极少发现有再感染者 流行特征 疫情回顾 近五年特点 简要小结及分析 中国麻疹疫情回顾 1950年开始报告麻疹疫情,在疫苗开始应用以前,发病水平很高,虽然病例漏报严重,但在发病高峰年份报告发病率在1000、10万以上。 1965年后,我国开始大规模使用液体剂型麻疹疫苗,发病率开始下降,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发病率在200/10万~600/10万之间波动。 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免疫服务模式由之前的每年突击式集中接种改为常规接种,并着手建立冷链系统。此后,麻疹发病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1986年发病率已降至20/10万以下。 1986年起,麻疹疫苗开始全部改为有效期较长的冻干疫苗,并执行8月龄、7周岁接种两剂次的免疫程序。 1987年以后,我国麻疹发病水平停止连续下降的趋势,报告发病率在4/10万~12/10万之间波动,并表现为间隔4~5年发生一个周期性小高峰的流行特点。 中国麻疹疫情回顾 1998年我国提出加速麻疹控制规划,当年麻疹报告发病率4.5/10万,为历史最低水平,此后在8/10万以下波动。 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传染病网路直报,当年麻疹报告发病率5.4/10万。2005~2008年间麻疹报告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均高于7.5/10万。 2005年,全国麻疹疫苗第2剂次免疫程序由7周岁提前至18月龄~2周岁接种,剂量由原来的0.2ml/剂次调整为0.5ml/剂次。 2006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计划,卫生部制定下发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消除麻疹的目标和控制策略及措施,计划在2012年麻疹发病率降到1/100万以下,消除本土麻疹传播。 近五年麻疹疫情特点 2004年全国麻疹发病率为5.4/10万,2005年较2004年增加近一倍,达9.5/10万,2006年、2007年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别为7.6/10万和8.3/10万,2008年麻疹报告发病率约10/10万,为1994年以来最高水平。 近五年麻疹疫情特点 时间分布 地区分布 人群分布 近五年麻疹疫情特点 2005年以来,全国每年麻疹发病从年底即开始上升,3~5月份为发病高峰,呈明显季节性分布。 2007年高发季节持续时间较长,1~3月发病高于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