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胞吞作用 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 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这些物质附着在细 胞膜上,由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这些 物质就包围在小囊内。然后,小囊从细 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小泡,并且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做胞吞作用。如图1所示。变形虫、草履虫等吞噬细菌或其他食物颗粒,人体内巨噬细胞吞噬侵入的细菌、细胞碎片及衰老细胞等都是通过胞吞作用实现的。 2.胞吐作用 与胞吞作用相反,有些物质颗粒 或大分子,先在细胞内被膜包围形成 囊泡,囊泡逐渐向外移动到细胞膜处, 与细胞膜融合在一起,把囊泡内的物 质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如图2所示。单细胞原生动物吞入食物消化后的残渣从细胞表面的排出,胰腺细胞合成的酶原颗粒从细胞表面排出等都是通过胞吐作用实现的。 [关键一点] (1)胞吞和胞吐进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胞吞和胞吐与主动运输一样也需要能量供应,如果分泌细胞中的ATP合成受阻,则胞吐不能继续进行。 (2)胞吞和胞吐作用是一些不能穿过细胞膜的物质、颗粒、大分子等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进入的物质有的能利用,不能利用的又通过胞吐排出细胞,这样既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又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8.下列各种物质分子不能以跨膜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是 ( ) A.水分子和脂质分子 B.不带电荷的小分子 C.带电荷的小分子或离子 D.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 解析: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不能通过被动运输和主动运 输的方式进出细胞而是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 答案:D 9.右图所示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 和“胞吐”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 ) A.a和b均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B.a过程存在细胞识别并需要内部供能 C.b过程存在膜成分的更新 D.b是细胞排泄废物的基本方式 解析:主动运输是细胞排泄废物的基本方式。 答案:D [例1] (2011·新课标全国卷)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 g/mL 的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 ( ) 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 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 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 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无法比较 [解析] 将两份完全相同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分别放入完全营养液和蒸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放入蒸馏水中的外表皮细胞因吸水较多,而使甲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乙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由于甲组细胞的细胞液与 0.3 g/mL 蔗糖溶液的浓度差小于乙组细胞的细胞液与0.3 g/mL 蔗糖溶液的浓度差,所以乙组细胞水分渗出量多;水分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出细胞的,不需要载体协助也不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 [答案] C 1.(2008·广东高考)甲、乙两种物质分别依赖自由扩散 (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 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他条件不变, 则 ( ) A.甲运输被促进 B.乙运输被促进 C.甲运输被抑制 D.乙运输被抑制 解析:协助扩散是物质借助载体蛋白进出细胞的方式。由题干中“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可知,膜上无载体蛋白,故协助扩散受到抑制,即乙运输被抑制。 答案:D [例2] 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大分子物质)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胞吞、主动运输 C.主动运输、胞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解析] 新生儿可直接吸收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不能正常通过细胞膜,必须先与膜融合,然后内陷形成小泡与细胞膜分离,这样才能进入细胞内部,该运输方式为胞吞;半乳糖为小分子物质,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消耗ATP,为主动运输。 [答案] B (1)分析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 (2)明确被运输物质微粒的性质(大分子、小分子、离子); (3)分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向(高浓度→低浓度,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