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垓下之围课件2
* * 霸王别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又无奈的心境; 东城快战——连斩数将,展露了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勇猛英姿; 乌江自刎——展现了他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 * 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这些细节加工的表现作用,思考人物传记写作中尊重事实与艺术加工的关系。 * * 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1、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人表现他的日暮途穷 2、“左”字反复表现项羽的轻信 3、一“呼”一“叱”表现项羽的刚猛 4、“何如?”表现项羽的自负、得意、自我满足 * * 结合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 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翻译】: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周先生说:“舜的眼睛好象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苗族(舜) 的后裔吗?(要不)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蜂拥起义,一起争夺(天下),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 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 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翻译)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形势(也)在田野中(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发出,(他)号称为“霸王”。(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等到项羽怀念楚国离弃关中(回到楚国),放逐了楚怀王而立自己为王,(却要)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难啦。 * * 自矜功 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 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翻译)(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张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 * * * *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 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 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项羽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 * 垓 下 之 围 文言常识 * * 请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名词作状语 在夜中 名词作状语 向东 往东 名词作动词 向东进军 * * 4.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6.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 动词使动用法 使……亡 名词作动词 安扎营垒 * * 解释加点字 1.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没有人 骑兵 跟从 独自一人 * * 找出 固定句式的标志并解释 1.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籍独不愧于心乎? 奈……何 对……怎么办 何……为 要……干什么 独……乎 难道……吗 * * 4.汉军至,无以渡。 5.不亦远乎? 无以 没有可以用来…… 不亦……乎 不是……吗 垓下之围 司马迁《史记》 * *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 龙门,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