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hp实例
算例
假设某高校正在进行教师的评优工作,需考虑的指标有学识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工作,学识水平主要通过发表论文的级别和数量来评价,科研能力通过在研项目和已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评判,教学工作分两种情况,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工作量和学生反映情况打分,非任课老师从日常工作量和质量方面评估。
现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待评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整个层次结构分为三层,最高层即问题分析的总目标,要评选出优秀教师;第二层是准则层,包括上述的三种指标;第三层是方案层,即参加评优的教师,假设对五位候选教师进行评优工作,其中P2,P3和P4为任课教师,需要从学识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工作三方面评估其综合素质,教师P5是科研人员,学校对其没有教学任务,故只需从前两个方面衡量,教师P1是行政人员,没有科研任务,只需从学识水平和教学工作两方面衡量。各位教师在三个指标上表现不同,建立这种层次结构后,问题分析归结为各位教师相对于总目标的优先次序。
第一步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如图所示。
第二步 建立判断矩阵
就层次结构中的各种因素两两进行判断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A/C(相对于总目标各指标间的重要性比较)
A C1 C2 C3 C1 1 1/5 1/3 C2 5 1 3 C3 3 1/3 1 判断矩阵C1/P(各教师的学识水平比较)
C1 P1 P2 P3 P4 P5 P1 1 3 5 4 7 P2 1/3 1 3 2 5 P3 1/5 1/3 1 1/2 2 P4 1/4 1/2 2 1 3 P5 1/7 1/5 1/2 1/3 1 判断矩阵C2/P(各教师的科研能力比较)
C2 P2 P3 P4 P5 P2 1 1/7 1/3 1/5 P3 7 1 5 2 P4 3 1/5 1 1/3 P5 5 1/2 3 1 判断矩阵C3/P(各教师的教学工作比较)
C3 P1 P2 P3 P4 P1 1 1 3 3 P2 1 1 3 3 P3 1/3 1/3 1 1 P4 1/3 1/3 1 1 第三步 相对重要度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的计算
A-C(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权重)
2)C1-P(各教师相对于学识水平的相对权重)
3)C2-P(各教师相对于科研能力的相对权重)
4)C3-P(各教师相对于教学工作的相对权重)
第四步 相容性判断
A-C:CI=0.019,RI=0.58,CR=0.033;
C1-P:CI=0.020,RI=1.12,CR=0.018;
C2-P:CI=0.023,RI=0.9,CR=0.025;
C3-P:CI=0,CR=0。
第五步 综合重要度的计算
表13.11 算例中综合重要度的计算
C
P C1 C2 C3 层次P
总排序V 0.105 0.637 0.258 P1 0.495 0 0.375 0.149 P2 0.232 0.057 0.375 0.157 P3 0.085 0.523 0.125 0.374 P4 0.137 0.122 0.125 0.124 P5 0.051 0.298 0 0.192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通过上述五步的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出每一位教师的优势都不同,但最终结果是教师P3排在第一位,然后依次是P5,P2,P1和P4。
237
图 教师评优的递阶层次结构
教师P5
教师P4
教师P3
教师P1
教师P2
C3教学工作
C2科研能力
C1学识水平
A评选优秀教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