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3章形象层面的观照与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章形象层面的观照与分析

第三章 形象层面的观照与分析——授课教案 第一节 意象:作家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角度。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让我们以诗为例来讨论: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翁 宏 以上诗句中都有可视可闻可感的物象(风雨、落花、黄叶树)或事象(人独立、燕双飞、雨中、灯下),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传达出不尽的意味。如“风雨”吹打,“落花”一片,美好的事物不能长留,隐隐约约传达出伤春惜春、“美人迟暮”的感叹。“黄叶树”本已接近凋残,偏又置于“雨中”;“白头人”本已衰老自怜,感叹岁月之流逝,何况又在“灯下”,更加凄然哀伤。……“在诗歌艺术中,这种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如‘黄叶树’、‘白头人’等等,就叫意象。”(陈植锷:《诗歌意象论》第1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如果嫌这一概念不够纯粹和精练,那么更准确、精练的总结,以笔者看来当属流沙河。流沙河罗列古今中外关于意象的论述加以分析比较,发现定义愈苛细漏洞也愈多,于是他返璞归真,把意象定义为——表意的象。他说这个定义在纵的方向上承续了中国古代的意象论,在横的方向上认同了西方现代的意象论。这里所说的“意”,可以是心意、情意、意思、意图、意义、意念、意向等,包括整个意识的活动和潜意识的活动。这里所说的“象”,可以是显现在心中的意象(用于创作论),也可以是完成在作品中的意象(用于欣赏论)。(《流沙河诗话》第285,287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如果把意象一词放到整个文学活动流程中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客观的物象——(变)——作家心中的意象——(变)——写进作品被读者所读到的意象(通常也叫艺术形象)。 二、意象乃作家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以诗人为例,作家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呢? 作家为什么要创作?是因为对人生、对世界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总之是心中有了一定的意念需要表达。怎么表达?——用“言”(语言)?“言”不尽“意”。“意”本身无形无相,无体无状,摸不着看不见,因如雾,浑沌一片,鲜活生动,朦胧模糊,千般复杂,万般变化……总之它是一种生命性的本体性存在,而具有抽象性的“言”又怎么能穷尽它?!“言”不尽“意”改用“象”——“立象以尽意”,这就是“意象”。如上引诗句,作者要传达的“意”是多么丰富多么微妙细腻啊!用逻辑性、概括性的散文化语言,无论如何也说不清其中的微妙韵味,而一旦化为“意象”,则比较完满地传达出了那些微妙情意。所以诗人在创作时,总是要选取或创造最能传达内心情意的意象,意象经营成了艺术构思的一个中心任务。 那么,怎样经营或构思意象呢?经营、构思意象的原则是什么呢?原则是选取和“意”有相互契合、相互对应关系(用学术语言表述即“异质同构”)的“象”。中国古人注意到了客观外物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关系,常常用外物象征人的内在精神。如孔夫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从松柏身上看到了人的某种崇高的品格,后人把这叫做“比德”之美。西方人也懂这一点。法国著名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就说过,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英国大诗人艾略特也说,表达情感的唯一的艺术方式便是为这个情感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艾略特的话直截了当,道出了意象的实质。 三、怎样通过意象欣赏作品 欣赏诗歌,首先要仔细品味意象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 诗歌的词藻(意象的载体)和日常语言不同,在它上面总是蕴涵着更细微更丰富的情感信息,有着更动人的审美意味。当我们读着这些词藻时,马上就会唤起一幅意象,马上就会感觉到“象”中的意味。 如,西风与秋风,字面义都是秋天的风,但诗歌中更多用的是西风:“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山花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娄山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虽然二者都有萧索、凄凉、伤感的意味,但西风似乎更强劲,更有力度。 “白日”当然是太阳,但它比“太阳”有味儿。“白日”有一种光芒万丈、灿烂辉煌的气象。 “绿窗”,意思是绿色的纱窗,但“绿窗”作为一种意象更有一种温馨感、亲切感,有一种诱人的家庭生活气氛。从“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韦庄《菩萨蛮》)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中,均可体会出以上意味。 “板桥”即木桥,但古代诗歌中却只有“板桥”而绝少“木桥”。如“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等,仔细品味,“板”比“木”更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