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孙其峰》-雒三桂.docx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师孙其峰》-雒三桂

老师孙其峰传道授业 有教无类1979年秋天,在广州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著名画家陈永锵和方楚雄结伴到天津访学,在孙其峰先生的指导下研习花鸟画,二人一住就是三个月,与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1995年10月,孙其峰先生绘画艺术研讨会在烟台举行,二人又一起参加会议,见到久别的先生。得知先生招远老家离烟台不远,就与先生相约第二天到先生的画室拜访。第二天,二人乘车往招远走,沿途风景秀美,令人目不暇接,就一路走一路观察,遇到特别好的风景就停下来观赏一会儿。大约上午11点钟的时候,车子到达先生在招远的画室。远远的,陈永锵看到一个年迈的身影站在院子门口,正朝来路张望。走近了一看,正是先生。二人见老人在门口迎接,非常感动,急忙从车上下来与先生相见,由先生领着进院子。陈永锵随口说了一句:“您在这里久等了!”先生没有说什么,先生的三儿子孙季康悄悄凑到陈永锵的耳边说:“我父亲已经在门口站着等了两个小时了。”听见这句话,陈永锵登时觉得惭愧无比,他没有想到先生会到门口等他们这么久,原以为先生一定是在家里坐着等,只要上午赶到就行。到了画室,三人坐在一起畅谈,谈到高兴时,先生从墙上摘下京胡拉起京剧,拉到兴处,竟不自觉沉醉其中,摇头晃脑,左右摇摆,陈永锵和方楚雄也被先生的兴致感染,跟着先生摇晃起来,直到兴尽而止。吃完午饭,先生开始为二人作示范,怎样起笔,怎样运笔,怎样收笔,怎样用墨,怎样构图,等等。下午四五点钟,二人见天色已晚,向先生提出告辞,先生从画案下边拿出一卷四尺三裁的纸卷,慢慢打开。二人一看,原来是一卷已经画好的作品。先生说:“我有一个要求,用我一张三裁的作品换一张你们的作品。”二人听了,有些懵懂转向,以为听错了。等明白了先生的意思,高兴得不知该说什么好。自己还是在校读书的学生,先生却要用自己的作品来换自己的“作品”,说是换,其实就是送。用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以前还从没有听说过。后来先生回到天津,陈永锵和方楚雄又到天津看望先生。说起所学专业,先生说:“你们画花鸟画,一定要下大力气学书法,还要学篆刻。”陈永锵说自己正在学,感到有些问题需要解决。先生就为他解答,想示范一下,就在桌子上找没刻过的石头,找了一会儿没找到,先生就拿过一块自己的常用印,印面朝下,直接将印文磨掉,然后开始为二人示范。陈永锵和方楚雄见了,惊讶得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先生却浑然不觉,兴致勃勃地为二人讲怎样打墨稿,怎样凑刀,怎样修整,等等。后来陈永锵说,那个情景他一辈子都忘不掉。那一刻,他懂得了什么叫老师,什么叫崇高。他说自己不愿意带学生,因为自己做不到像先生那样。2010年的一天,先生最小的入室弟子、解放军驻天津某部上校宋同泰在先生家里向先生展示了一枚别人给自己刚刻好的印章。先生拿过来看了看,一时兴起,拿起书桌上的刻刀就刻了起来,加以修整,这枚原本刻的比较粗糙的印章经过先生稍加修整立刻变了样子,化腐朽为神奇,线条老辣劲爽,有汉印之风。修整完毕,先生顺势在旁边镌上一行小字:“其峰九十”,然后还给同泰。同泰为此向师兄弟们炫耀了好一阵子,也引得我们好生嫉妒。同泰善写墨竹,大气舒展,酣畅淋漓。因为离得近,得以经常登门看望先生,先生也经常指点同泰画画,并经常为同泰改画。如果是小幅,先生就自己改;如果是大幅,自己年纪大了改不了,就让儿子季康替自己改。父子接力,使同泰的墨竹迅速进步。原海军招待所政委张栓来大校跟从先生学画20年。政委在职的时候,先生来北京,经常住在海军招待所里,政委也好就近请教。后来先生回招远居住,政委经常到招远看望,退休之后去得更勤,到了招远就住在先生的归园里,一住就是十几天乃至一两个月,既能就近看老师作画,也好请老师指点。先生是解放前入党的地下老党员,解放以后长期在学校担任行政职务,却没有因此而躲过一次政治冲击,“文革”期间还曾被污蔑为假党员。而即使在反复受到政治冲击的时候,先生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与平常一样对学生关心备至。《中国书画报》原总编辑陆福林是先生的老学生,从入天津美院读书到毕业留校,再做《中国书画报》主编,前后数十年。后来还把家搬到先生家附近,与先生做起了邻居。与先生所居既近,所得先生教诲尤多。1969年夏天,担任绘画系主任的先生刚从“牛棚”里出来,就赶上学校实行教学改革,要求师生选择两条路:一是在城市教改,一是到农村去教改。农村的教改是搞连环画创作,城市教改则要求反应城市生活。还是在校学生的陆福林选择和先生一起下农村,同行的还有著名画家白庚延等人。他们来到北京市顺义县著名的地道战故地焦庄户村。下乡活动由工宣队领导,先生对当时的形势尽管有看法,但不敢多说话。陆福林与先生一个组,一起住在老乡焦俊臣家里。那一年先生49岁。白天先生与学生们一起出去写生,晚上没有事就闲聊天。焦俊臣家有一把大芭蕉扇,先生在上面题了一首毛主席诗词,让陆福林拿着在煤油灯上熏烤,等墨迹干了以后,用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