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话旧--浅谈辽金元三朝的科举制度.docVIP

科举话旧--浅谈辽金元三朝的科举制度.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举话旧--浅谈辽金元三朝的科举制度

科举话旧--浅谈辽金元三朝的科举制度 金代的科举制度是在总结了辽代的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后建立的。“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然仕于其国者,考其致身之所自,进士才十之二三耳”。就是说,辽代虽然沿用唐朝科举制度而行科举,但进士出身被任命为官的,也只不过十分之二三,科举只不过是个摆设。“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其及第出身,视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就是说金代科举虽采唐宋之制但能扬长避短,对进士出身者能予器重,而法亦非常严密。 金在开国之初,考试分词赋进士、经义进士两类。词赋进士考试、诗、策论各一道;经义进士考经义、策论各一道。录取名额不定,考试亦不定期。到天会五年(1127年),金军占领河北、河东之后,官吏贫缺,急需补充。金太宗便根据辽、宋旧制的不同,下诏对南北士人各以其素习之业取士,号称“南北选”。至天眷元年(1138年)五月,熙宗亦下诏,命南北选各一词赋、经义两科进士。天德二年(1150年)将南北选合而为一,并取消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到世宗完颜雍时,科举考试得以进一步改革:一是增加了时务策,海陵王时科举不考时务策,“士人不以策论为意”,影响了人才质量,为此世宗提出“并答时务策,观其议论,材自可见,卿等其议之”;故官员缺额较少,后罢掉南北选,每科取士不过六七十人,官吏缺员严重,有鉴于此,世宗便命“自今文理可采者取之,毋限于数。” 自此后,第科取士名额增加,至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取士达586人,承安二年(1197年),高达925人;三是增设女直进士科,即策论进士,这是专为女真人设立的考试科目,该科设于大定十一年(1171年)初只试策,每场一题,用女真大字,后又增试诗或论,用女直小字。恒古以来,采用少数民族文字进行科举考试,这在我国历史上不定期是一大创举。本科设立后,首次考试在大定十三年(1173年)举行,共录取徒单镒等27人。所取之士全部被任命为女直字教授,充实和加强了女真族的师资队伍,同时对女真族的文化开发亦起了重要作用。所以,金一代名士,多由此科出身。 金代科举制度考试分4级进行,即乡试,府试、会试和殿试。乡试的名称始于金,当时把县试当乡试,县令为试官,及格者才能应府试。府试原为六处举行,后增至十处。府试合格者才能参加在首都举行的考试,即会试。泰和二年(1202年)定制度,会试策论3人取一人,词赋经义5人取一人。会试中选才得应举殿试。金代初年无殿试,从天德二年(1202年)开始增设殿试科,除进士诸科外,还有律科、经童科、制举、武举等科目。进士及第后,都要从基层的小官吏作起。大定时还特规定,地方府一级少尹及中央政府的令史要从进士出身的小官中选用。中高级官员京主要从进士出身的低级官吏中选拔。如此积数十年努力,吸引了大批汉族士人通过科举踏入金朝仕途。使金朝的官员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繇由科地位至宰辅者接踵”,从而改变了创业阶段主要由无文化的军人掌权的局面,对促进金朝政局稳定、文化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上,金代科举开始于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初无定期。自天会五年后方转入正常,三年一试。初分南、北两选,以词赋、经义取士,后合并为一,设进士科和女直进士科,前者分词赋、经义两科目取士,后者以策论取士。金共开科约40次,分乡试、府试、会试、殿试4级,状元有名可考者19人。所取之士,多用为官吏。可见,金初以武夺取政权,其后统治者重文重武,以文治国,政局稳定,文武双全,国家安定,文化发展。 由于蒙古族统治者重武,文化层次低,元朝科举制度屡兴屡废,元朝自建立至仁宗皇庆三年(1314年)最初有近半个世纪科举停废,从而元代成为自隋唐以来科举取士的“低谷”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世袭和举荐,由“吏入仕”几乎成为唯一的登仕途径。而世袭与荐举的官员文化水平极低,甚至有不识字者,经常闹些笑话。如《日闻录》记载:“国朝故事:以蒙古、色目不谙政事,必以汉人佐之。官府色目居长,次设判署正官,谓其识治体,练时务也。近年以来,正官多不识字。至正年间,淮东有一路总管在任,省札行下,‘辩验收差课程钱谷’,唤该吏,怒曰:‘省札云“便检钱”,许多钞在库,如何不便检?’错以‘辩验’为‘便检’也。又一县令修理谯楼,读‘谯’为‘焦’;又读‘羁管’为‘霸管’。”官员水平低,自然不能适应吏治的需要。太宗窝阔台九年(1237年)八月,曾应中书令耶律楚材“用儒术选士”之请,诏中原诸路以论、经义、词赋三科考试儒生,同时宣布“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这是元朝正式建立前首次仿照科举的办法选拔士人。但只在地方一级进行,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科举,且由于“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元世祖即位后,丞相史天泽条具当行大事,其中提到科举,但未被采纳。至元四年九月,翰林海陆空士承旨王鹗等请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