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蔚秀锦国学体会
解析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方法
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 蔚秀锦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大部分光阴课徒讲学,以超群的智慧与不凡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民族历史中“至圣先师”的地位。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人格塑造提升与知识传授讲解结合的教育理念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的着眼点,不是孤立地向受众讲解一些知识点,而是将知识学问的传授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人生观导向教育,讲解如何做人这一人生大课题。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据统计,一部《论语》提及“仁”这一概念有一百零九次之多。《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话中提及的前三者是关于教育人的思想原则,而艺则包括古人要掌握的礼、乐、射、御、书和数,它带有教习操作性质,近乎我们今日所说的应试教育。在六艺学习的耳濡目染中,要有道、德、仁作为前提条件,并使学生有所意识和感悟。 孔门弟子曾多次向老师请教何者为仁。《论语?颜渊篇》中有多处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孔子这些阐述,都表明仁爱学说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且有多层次的内涵,并以自我约束为指归,带有一定的政治伦理色彩,并非大而无当者。因而可给弟子们以深层次的启发教益。颜渊、仲弓听后皆恭敬地表示“请事斯语”。 孔子并不脱离时代需求关门办学,他一生中有十多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不辞劳苦地向各国统治者阐述自己儒学的社会意义。在游历过程中不止一次发生偶然事件与不测,孔子皆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表现出他坚定的人生意志和操守,给弟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犹如他自己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种偶发事例的处理化解所产生的人格教育效应要远胜于静态封闭的课堂说教。孔子为人师表,他是以复杂的时代环境为教学背景而教导学生的,排斥了苍白无力空洞的说教。 《论语?子罕篇》有这样的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大自然之生生不息,引起了孔子的无限遐思,他认识到时间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无止息。人在有涯的生命中要有所作为,以体现生命之价值意义,就一定要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反映出儒学为人称道的积极进取精神。人生离开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导航,只能随波逐流,不知所之。《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子曰:‘刚、毅、木、讷近于仁。’”孔子关于仁爱的论述,历来为志士仁人所重视,杀身成仁、求仁得仁、当仁不让等名言为人们乐于引用,成为激励自我进取、开拓人生的警言。 由于孔子教育理念中包含丰富而又有人生指导意义的内容,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孔子深得弟子的敬重。《论语?子罕篇》记载了颜回对孔子的景仰之情——颜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加以研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对前人的思想要批判地加以继承,要古为今用。 二、因材施教与鼓励欣赏结合的育人风范 孔子开门办学有教无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未诲焉”。受教的弟子年龄不限,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说,其中颜回、子路与子贡深得孔子喜爱。 孔子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而教育园地的耕耘历来又有广种薄收的特点,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深谙他众多弟子不同的天资与性格差别,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如园艺师精心修枝整枝顺应自然一样,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可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独当一面。孔子于50岁左右时所教的学生数达到鼎盛。诸多弟子中颜回最得孔子的喜爱。一部《论语》有20处语录述及颜回的方方面面。孔子在颜回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深厚的师生情谊甚至超过了骨肉之亲。孔子有儿名鲤,整部《论语》仅两处提及之,也只是孔子过问他研读《诗经》的情况。孔子对颜回之爱,也是建立于颜回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基础之上的。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记载了颜回的死。孔子闻噩耗竟至大恸,而亲生儿子孔鲤早逝,却未见孔子痛彻肺腑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教学相长,学生接受知识的反应如何可促使老师思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