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chapter3(大气污染及控制)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吴锦华 副教授 jinhuawu@全球环境问题 O3层破坏及损耗 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 酸雨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荒漠化 POPs 臭氧层 在距地面15至35 公里的平流层內,由臭氧气体形成的一道屏障,它 能吸收紫外光的辐射,因此可阻挡来自太阳有害光线的渗透。 1975年,科学家己测到每年春季,南极洲上空丰厚的臭氧层呈現急 剧转薄的現象 。 臭氧的形成 臭氧密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应用CFCs的行业 人为活动对臭氧的破坏作用 为什么臭氧洞現象会在南极最显著呢? 大气臭氧对太阳UV的吸收 破坏臭氧层对人体的影响 破坏臭氧层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有什么补救措施? 《蒙特利尔议定书》 1987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制定了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 议定书中规定签约国要限制生产和消费5种氟利昂 (即CFC-11、CFC-12、CFC-113、CFC-114、 CFC-115)和 3 种哈龙(即哈龙1211、哈龙1301和哈龙2402)。 议定书自1989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典化学家斯万特·阿勒尼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围绕地球的大气层好象温室的玻璃,不断吸收地球的辐射,然后又把部分能量反射回地球。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上的一种物理特性。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适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 这温度上的差别是由于一类名为温室气体所引致,这些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而影响到地球整体的能量平衡。大气层吸收红外线辐射的份量多过它释放出到太空外,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此过程可称为‘天然的温室效应’。 但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结果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强了‘温室效应’的作用。 大气温室效应 太阳辐射在地球和大气的分布 Q:温室气体有哪些 溫室气体的增温效应 温室气体的升温贡献百分率 “伊万”肆虐美国佛州 中国长江洪水(1998年) 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上升Sea Level Rise 全球在变暖吗?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原因 厄尔尼诺现象(EI Nino) 厄尔尼诺現象的成因? 厄尔尼诺现象的诞生 1997年3月,气象学家发现赤道东风开始减弱,西风开始增强,把西太平洋温暖的海水送往东太平洋,于是大家知道,又有一个厄尔尼诺现象诞生了。 气象学家不断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讯息,发现厄尔尼诺现象现身后,许多地区都出现反常的天气与气候,不断刷新纪录;大家认为,這些气候反常的情況,有不少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会使世界范围內发生大规模的旱涝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灾难 1997-1998的厄尔尼诺現象变为20世纪最大的气候灾难,其范围更是的波及到全球。 未来的年月中,厄尔尼诺现象势必仍将横行,所以这一代人的职责就是抓住厄尔尼诺现象的本质,综合所有因素,利用更多的科技手段去揭开其面纱,了解它以至于控制和利用它! 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灾难 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灾难 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灾难 如何应对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与温室效应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 海气交换 CO2(g) CO2(aq)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 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实际观测 二氧化碳在海水中的角色与重要性 碳酸钙在海水中的沉淀与溶解 海洋与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预測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抑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持续增加? 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 二氧化碳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 碳税 二氧化碳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 酸雨的发现 什么是酸雨? pH 比较图 酸沉降 “湿沉降” 取决于酸雨中致酸碱性物质浓度, 如果我们讨论硫的 “湿沉降” , 那么, 将取决于降水中的硫的浓度, 也取决于降雨量。 “干沉降” 则不同, 除了取决于大气中酸碱性物质浓度, 如果我们讨论硫的 “干沉降” , 还取决于大气中SO2的浓度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后者在空中已吸附了少量硫, 并以硫酸根的形式存在; 还取决于它们沉降到哪类地面上, 即土地利用格局。 利用格局不同, 吸附和吸收酸性物质能力不同。一般分为四类, 森林的SO2 的沉降能力最强, 约为 8毫米/ 秒; 林地, 约为5 毫米/ 秒; 庄稼地和草地, 约为4 毫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企业工会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docx VIP
- 细说通电直导线附近的场摘要:一无限长通电直导线,周围没有电场.DOC
- 昆山联江发纸业有限公司扩建项目.pdf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引线键合模型 wire bonding model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pdf VIP
- 透过“人车家”战略,看小米加码大家电对白电行业影响几何.pdf VIP
- 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1-4章化学模块练习(含答案).doc VIP
- 绘本《小鹿历险记》.ppt VIP
- 八年级地理中国海洋资源.ppt VIP
-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pptx VIP
- rca医疗案例分析ppt.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