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358新见成皋令鼎铭和相关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358新见成皋令鼎铭和相关问题

新见成皋令鼎铭及相关问题 (首发) 有虞同 旅顺博物馆收藏一件“十四年成令”铜鼎。据描述,“盖器相合呈扁球体,盖上有三个圆形环,可却置,附立双耳,稍外撇,三蹄足。器盖外侧有阴刻铭文‘王后左相室’。口沿下阴刻铭文‘十四年成皋令赵容造公鼒容斗’。”(第52页)原书只有铜鼎照片而未专门附列盖、器铭文拓片。从照片来看,器铭可勉强辨认而盖铭干脆就见不到。 此前已经著录的刻有“王后左相(引按,“相”字暂从流行释法)室”文字的鼎一共有三件,即《集成》[1]4·2097、2360号的两件(据“铭文说明”,前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契斋拓本,后者也是考古所藏拓,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器身另有刻铭8字)与《新收》[2]第631号收录的一件“□昜”鼎(陕西清涧县出土,铭文14字刻于器身口沿)。另外,《新收》第807号收录一件刻有“王大后右相室”的鼎(陕西澄城县出土),器身与耳、盖的铭文内容相同;《新收》第320号收录一件“大子左相室”鼎(洛阳出土,铭文刻于鼎身口沿);洛阳大学文物馆收藏一件“王大后·大子左相室”鼎。旅顺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鼎,由于器铭与上引各鼎不同,应是第四件“王后左相室”鼎,未被《集成》等书收录的“十四年成皋令”等内容也属于首次发表。 照片上的器铭虽不能全部辨认出来,但原书的释文肯定有误,比如所谓“鼒”字应释为“(鼎)”,而“公”、“斗”等笔画不清,所释应存疑。从格式及内容来看,口沿的这处铭文应属三晋文字,而其中的“造”字从贝、攴、告声,又是典型的韩国文字用法。因此,这件铜鼎的国别应为韩国。整理者将鼎铭的“成”释读为“成皋”(第52页),虽未明说鼎的国别,却与成皋为韩地的情况正相符合。已知的几件“王后相室”鼎均为燕国刻铭,估计这件鼎的“王后左相室”等文字也不会例外。如果这个推测符合实际,就说明这件鼎原为韩国制造,后因某种缘由转用于燕国。从形制来看,该鼎属于战国中晚期三晋地区比较流行的样式。由于自韩昭侯至桓惠王时期的韩国君主在位时间都超过十四年,因此铸造该鼎的具体王世待定。 “成皋”或作“城皋”,见于《战国策》等书,在战国时期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为韩国领土。《韩策一》“三晋已破智氏”章云:“三晋已破智氏,将分其地。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至韩之取郑也,果从成皋始。”《史记·韩世家》:“(桓惠王)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地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元代吴师道等人以为策文的“成皋”就是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一年》的“虎牢”(也叫“制”)。从战国韩文字中既有“(制)”(郑州出土,《陶汇》[3]6·147——148)、“司工”(《玺汇》[4]第2 227号)、“戈”(《新收》第1728号,刻铭),也有“成皋”(上引鼎铭)的情况看,当时成皋、制地似为二地。类似的情况还可举出“命瓜(令狐)”(铜壶,《集成》15·9719)与“奇氏(猗氏)”(方足小布,《货系》[5]第1723号;“陭氏”铜戈,《新收》第1705号)、“修武”(《玺汇》0302号)与“宁”(《集成》16·9997“二十七年宁皿”)等,据《水经·涑水注》引阚骃曰“令狐即猗氏也”、《史记正义》引《韩诗外传》“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故曰修武”,它们似是一地二名,但又都出现于同一国别的文字中,具体原因暂不宜强解。 战国文字资料中首次出现的“成皋”地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具体地说,从地名用字习惯方面为检讨旧说提供了依据。下面试作说明。 鼎铭“成”之“”从“咎”得声,自可读为“皋”。上古音“咎”在群母、幽部,“皋”在见母、幽部,二字的声母同属牙音且叠韵,读音很近。古书中有“咎”、“皋”及从“咎”、“皋”得声之字相通假的例证。比如,“皋陶”又作“咎繇”、“咎陶”等。出土文献中也不乏“咎”、“皋”相通假的例子,比如,李家浩先生考证《玺汇》0049号三晋官印文字中的“咎郎”即《汉书·地理志》西河郡的“皋狼”等;三晋兵器铭文中的“咎茖”、“上咎茖”,蔡运章、刘钊先生定为见于《左传·闵公二年》的“皋落”。从地理位置上看,这几方“咎郎”官印的国别属赵,学界已无争议;两件“皋落戈”,学者也多以为韩国之物。 从上举玺印、兵器资料来看,三晋文字中的地名用字“皋”是以“咎”或从“咎”得声之字来表示的。三晋文字中还有以“咎”开头的地名。比如,《货系》第1715号有“咎奴”方足小布,这个地名还见于山西中阳县出土的铜壶、《集成》17·11341号“四年咎奴令戈”等铭文之中。 关于方足小布“咎奴”的地望,清代学者翁树培认为:“咎即皋字,与高通。《汉志》有高奴,属上郡。”黄盛璋也认为“古咎、高、皋同音,《史记·集解》说:‘咎音高’,又皋陶古或作咎繇,可证。所以咎奴就是高奴”,并进一步认为《集成》11341号戈铭的“咎奴”也即“高奴”、该戈国别属魏。此说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学者的赞同。清代李佐贤《古泉汇》则认为币文地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